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昌宁洞经古乐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8 14:20
  洞经古乐文化延绵数百年而不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具有独立风格的品种。洞经音乐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昌宁洞经古乐文化研究丰富了保山地区地方文献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库,推动了保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特别是对现场"谈演"活动进行录音、录像,真实地记录斋醮科仪的场面以及对洞经老艺人传承资料的分析和口碑引证,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昌宁洞经古乐的文化内涵以及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40(07)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昌宁境内现存洞经会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衍变
二、对祭祀、做会和娱乐的谈演纪实与研究
三、洞经古乐的文化阐释
    (一)洞经古乐的儒道释文化融合
    (二)谈演洞经古乐的功能
        1.祭祀功能
        2.宣教功能
        3.娱乐功能
四、昌宁洞经古乐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面临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歌仔戏为例[J]. 林舒斌.  学理论. 2019(11)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社区认同的内涵与重要性[J]. 黄涛,郑文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1)
[3]施甸洞经音乐的源流及谈演习俗[J]. 段龙山.  民族音乐. 2008(06)
[4]保山洞经初探[J]. 郭朝庭,闵承龙,毛三.  今日民族. 2007(12)
[5]试论洞经暨保山洞经活动的基本形态[J]. 闵承龙.  保山师专学报. 2007(01)



本文编号:3462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462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2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