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理论论文 >

“彭修文模式”下的民族管弦乐特色 ——以彭修文《丰收锣鼓》《乱云飞》《流水操》《秦·兵马俑》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21 07:31
  中国的民族器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吹拉弹打的音乐形式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民族器乐的合奏,有多种的民间形式,它们在各种活动、司仪中有着广泛的音乐实践。在时代的进程中,把民族器乐合奏在作品创作、乐队配器、乐器改革等方面发扬光大并作出杰出贡献的应该是彭修文先生。应该说彭修文先生开创了中国民族器乐合奏的新篇章,是二十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合奏的创新人,是民族器乐的改革家,是当今民族器乐音乐创作与实践的奠基人。彭修文的音乐作品将“民族性”与“交响性”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充分体现了他杰出的音乐才华和对民族音乐的执着追求。创作领域涉及了民俗风情、节日气氛、人物、事件、景色、情感表达以及对思索等。在专业界彭修文先生的贡献具有广泛的共识,提出了“彭修文模式”,这是后人对彭修文在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创立和发展中所做贡献的高度肯定。彭修文参照西方管弦乐的构建方式,运用和声、复调、配器以及乐器制作等原理和技术,并结合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特点,从管弦乐音源结构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乐器的改良,创建了中国模式的管弦乐队。本文的研究是从彭修文先生管弦乐创作的民族特点、风格;风格形成、发展的演变脉络;三个不同时期管弦乐... 

【文章来源】: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彭修文与“彭修文模式”
    第一节 彭修文艺术生涯简介及三个创作发展时期
        1、彭修文艺术生涯简介
        2、彭修文创作发展的三个时期
    第二节 “彭修文模式”的提出与内容
        1、“彭修文模式”的提出
        2、“彭修文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独特性
            1 )“彭修文模式”的主要内容
            2 )“彭修文模式”的独特性
                1、传统的音乐风格
                2、西方古典音乐的借鉴
                3、自我创新的写作模式
第二章 彭修文四部民族管弦乐作品(《丰收锣鼓》《乱云飞》《流水操》《秦·兵马俑》)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四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特色
    第二节 动机发展
    第三节 和声运用
    第四节 曲式结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彭修文四部民族管弦乐作品(《丰收锣鼓》《乱云飞》《流水操》《秦·兵马俑》)的音响特色
    第一节 乐队编制以及特色乐器的运用
    第二节 乐器音域与乐器音量
    第三节 单纯音色、混合音色与“化合音色”中的音响特色
    第四节 整体的音色布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彭修文四部民族管弦乐作品(《丰收锣鼓》《乱云飞》《流水操》《秦·兵马俑》)的织体特色
    第一节 主调音乐织体与复调音乐织体
    第二节 形态化织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彭修文模式”形成的两个方面
    第一节 内部发展对于“彭修文模式”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外部社会对于“彭修文模式”形成的影响
    本章小结
全文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探寻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之源[J]. 彭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8(01)
[2]从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家的三大贡献看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的实践[J]. 吴赣伯.  人民音乐. 2007(07)
[3]试论彭修文的民乐创作[J]. 赵烨.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1999(04)

硕士论文
[1]彭修文民族管弦乐创作特征研究[D]. 孔庆丹.西北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09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3509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0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