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与《红楼梦》声乐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6:10
本文关键词:王立平与《红楼梦》声乐作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王立平 《红楼梦》 创作思想 曲式分析 演唱分析
【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的文学作品,在中外文学界都享有很高的地位。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以影像的艺术形式演绎,把这部文学作品得到广泛的推广,王立平先生作为其音乐的创作者,其婉转优美的旋律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这些音乐作品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在影视剧中,不仅表达出了人物的内心感受更加深刻反映了原文的艺术思想,王立平先生把原著中的诗词进行了艺术加工,创作成婉转优美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深刻鲜明的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原著的思想,而且具有很高的音乐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分析它们的目的在于:全文从作曲家的创作思想、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音乐背景,代表作品的曲式分析和演唱提示及曲式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对王立平的《红楼梦》的所有音乐作品进行全方面的探索、分析和集中概括,用四个词对每一首作品概括总结,并尝试总结了王立平《红楼梦》音乐作品的影响和对后人音乐创作的启示。从更深层的找出《红楼梦》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对声乐教学演唱的启示,使欣赏者和演唱者能够全方位的理解其内涵。
【关键词】:王立平 《红楼梦》 创作思想 曲式分析 演唱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7.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10
- 第一章 《红楼梦》版本与《红楼梦》音乐作品10-16
- 1.1 《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及多种文学、艺术版本简介10-12
- 1.1.1 小说《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10
- 1.1.2 《红楼梦》小说作者——曹雪芹10-12
- 1.2 版本介绍12-13
- 1.2.1 文字版本12
- 1.2.2 其他艺术形式版本12-13
- 1.3 《红楼梦》曲作者——王立平13-16
- 1.3.1 王立平个人简介13
- 1.3.2 王立平创作的主要作品13-14
- 1.3.3 王立平的音乐创作思想14-16
- 第二章 《红楼梦》歌曲作品分析16-66
- 2.1 《红楼梦》音乐作品分析16-60
- 2.1.1 感慨万千——《序曲》16-19
- 2.1.2 满腔惆怅——《引子》19-21
- 2.1.3 哀怨凄婉——《枉凝眉》21-26
- 2.1.4 荡气回肠——《分骨肉》26-29
- 2.1.5 心比天高——《晴雯歌》29-32
- 2.1.6 情意缠绵——《红豆曲》32-35
- 2.1.7 悲凉凄苦——《秋窗风雨夕》35-38
- 2.1.8 终不觉醒——《叹香菱》38-41
- 2.1.9 幽怨深情——《题帕三绝》41-46
- 2.1.10 魂牵梦绕——《紫菱洲歌》46-49
- 2.1.11 机关算尽——《聪明累》49-52
- 2.1.12 昂首问天——《葬花吟》52-56
- 2.1.13 意味深长——《好了歌》56-60
- 2.2 通过分析王立平《红楼梦》十三首音乐作品,对其整体分析概述60-66
- 2.2.1 音乐作品的音乐曲式综合性分析60-63
- 2.2.2 《红楼梦》音乐作品整体的音乐美学63-66
- 第三章 《红楼梦》音乐唱腔比较研究和对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启示66-72
- 3.1 《红楼梦》声乐作品中演唱者几种不同的唱腔风格比较研究66-69
- 3.1.1 分析陈力、郑绪岚、吴碧霞各自的演唱风格66
- 3.1.2 陈力,郑绪岚、吴碧霞她们三位演唱风格的不同点66-68
- 3.1.3 陈力,郑绪岚、吴碧霞她们演唱的共同点68-69
- 3.2 对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启示69-72
- 第四章 结语72-73
- 参考文献73-76
- 致谢76-7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7-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龙音希;;独家披露电视剧《红楼梦》音乐创作幕后的故事 王立平将《葬花吟》谱成“天问”[J];北方音乐;2007年04期
2 王怀义;《红楼梦》意象构成研究论略[J];红楼梦学刊;2005年04期
3 孟凡玉;;《红楼梦》中的乐人群体及其社会状况分析——兼论《红楼梦》音乐资料的研究价值[J];红楼梦学刊;2009年03期
4 刘白维;浅析《红楼梦》音乐描写的审美意蕴[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宋红霞;;《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改编与原著文化底蕴的展现[J];艺术百家;2007年05期
6 孟凡玉;《红楼梦》音乐史料考察[J];中国音乐学;2004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莹;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三首声乐作品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章佳;电视剧《红楼梦》歌曲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651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65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