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
本文关键词:宋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
【摘要】:本文是关于河北音乐的断代史研究,力图通过搜集和整理宋时期的河北音乐历史文献和资料,在深入调查整理史料的基础上,对宋时期河北音乐情况作出较全面的、系统地梳理,尽力展现出当时河北地区音乐的总体面貌与特征,并做出必要分析。由于宋时期河北地区复杂的历史形势,本文还将就北宋、辽、金的音乐历史背景及其艺术形式做出分析和比较,明确宋时期的河北音乐在当时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音乐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对历史背景的阐述和音乐情况的概述,分别就北宋、辽、金的历史情况作出说明,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及其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形态,从整体上把握宋时期河北的历史和音乐发展情况。二是就宋时期河北音乐的具体形式展开叙述,内容主要包括民歌与歌舞、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及其音乐理论,分别对其进行具体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阐述其一般特征。三是明确宋时期河北音乐的总体特征和历史地位,以及在音乐历史上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学、考古学和音乐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考证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宋时期河北的音乐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把通史的意识和断代的思维有效结合,逐层逐次地展开研究。首先,从历史背景出发,为展开关于音乐形态的描述做出铺垫。然后,再根据各个音乐事项之间的关系与发展情况分层次展开叙述。最后,通过上述的研究总结和概括其历史特征并分析和阐述其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宋时期 河北音乐 歌舞 器乐 杂剧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4
- 第1章 词调音乐14-22
- 1.1 词调音乐的含义14-15
- 1.2 词调音乐的历史衍化15
- 1.3 词调音乐在河北民间兴盛的原因15-16
- 1.4 河北地区有关词调音乐的遗存16-19
- 1.4.1 《人月圆》曲牌16-18
- 1.4.2 《朝天子》曲牌18-19
- 1.5 与河北有关的词人19-20
- 1.5.1 吴激19-20
- 1.5.2 潘阆20
- 1.6 河北词调音乐的地域特性20-21
- 1.7 小结21-22
- 第2章 歌舞音乐22-34
- 2.1 北宋、辽、金歌舞音乐发展概述22-23
- 2.2 北宋歌舞音乐23-27
- 2.2.1 宫廷云韶乐在河北地区的遗存23-25
- 2.2.2 民间歌舞25-26
- 2.2.3 高丽乐26-27
- 2.3 宗教伎乐27-30
- 2.3.1 宗教伎乐的历史溯源27-28
- 2.3.2 宗教伎乐在河北地区的传播28-30
- 2.4 金代乐舞30-31
- 2.5 河北地区歌舞音乐的地域特征31-32
- 2.6 小结32-34
- 第3章 河北地区的辽散乐34-43
- 3.1 辽散乐含义34-35
- 3.1.1 “散乐”34-35
- 3.1.2 “辽散乐”35
- 3.2 散乐的历史溯源35-36
- 3.3 河北地区辽散乐的本体研究36-41
- 3.3.1 河北地区辽散乐中的舞蹈37-38
- 3.3.2 河北地区辽散乐中的乐队38-39
- 3.3.3 河北地区的辽散乐与祭祀文化39-40
- 3.3.4 河北地区辽散乐与宋大曲的相通性40-41
- 3.3.5 河北地区宋辽民间音乐的交融41
- 3.4 小结41-43
- 第4章 乐器与器乐43-55
- 4.1 乐器43-52
- 4.1.1 体鸣乐器43-47
- 4.1.2 膜鸣乐器47-49
- 4.1.3 气乐器49-50
- 4.1.4 弦乐器50-52
- 4.2 器乐52-54
- 4.2.1 舞旋中的伴奏乐队组合52-53
- 4.2.2 宗教活动中的乐队组合53
- 4.2.3 其他乐队组合53-54
- 4.3 小结54-55
- 第5章 说唱与杂剧55-63
- 5.1 说唱音乐55-57
- 5.1.1 河北地区说唱音乐的形成55
- 5.1.2 河北地区的弹唱音乐55-57
- 5.2 杂剧57-61
- 5.2.1 河北地区杂剧发展的历史源流58-59
- 5.2.2 河北地区的杂剧演出59-60
- 5.2.3 河北地区杂剧的表演形式60-61
- 5.3 金院本61
- 5.4 小结61-63
- 结论63-66
- 参考文献66-70
- 附录70-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丽丽;;宋代市井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形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李清泉;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与备茶图的礼仪功能[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03期
3 庆振轩;宋金“影戏”考[J];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刘勇;唐代到宋代音乐文化的变化是衰退还是转型[J];音乐研究;1991年01期
5 黎国韬;唐宋四部乐考略——兼论《云韶乐》对宋队舞之影响[J];音乐研究;2003年03期
6 黎国韬;;两宋杂剧演出形态转变考略[J];民族艺术;2009年03期
7 邱国斌;辽代散乐考略[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02期
8 崔莉;宋(金)元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吴金夫;;“院本”考辨[J];汕头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10 张咏春;制度视角下辽、宋、金、元的大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幼平;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刘小梅;宋元剧诗的艺术成就及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3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4 雷晓鹏;两宋道教审美文化[D];四川大学;2006年
5 卫亚浩;宋代乐府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丽;宋代乐队编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2 王菲菲;两宋间歌舞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秀萍;宋代乐器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4 李红青;论宋代女性乐人与词乐繁荣之关系[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5 祝波;辽代散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6 梅鹏云;辽墓乐舞图像考古学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71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usictheory/97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