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淮河流域河南民歌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
本文关键词: 淮河流域 河南民歌 根源性 多元性 融合性 过渡性 出处:《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淮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河南民歌,不但是河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杰出代表,而且更由于它所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之与其所富含的中原、荆楚、淮夷、吴越等文化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众多优秀文化的集中载体,因此呈现出鲜明的根源性、多元性、融合性、过渡性的总体特征。
[Abstract]:Henan folk song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re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and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Henan folk art,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plus with its rich Central Plains, Jingchu, Huai Yi. The culture of Wu and Yu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is the concentrated carrier of many excellent cultures, so it present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tinct root, plurality, fusion and transition.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基金】:作者获批2009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资助项目“淮河流域河南民歌音乐文化研究”(编号2009BYS003) 2012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资助项目“河南民歌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编号2012B608)研究成果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一、风格区划与研究意义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的太白顶,其干流经豫、皖、苏三省,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在北纬31°~36°、东经112°~121°之间,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秦岭一并成为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2]淮河流域上游的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敬民;;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于立刚;;河南信阳民歌音乐特征与文化成因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李敬民;论豫南音乐文化区划的背景依据[J];中国音乐;1999年02期
4 苗晶 ,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5 黄允箴;论北方汉族民歌的色彩划分[J];中国音乐学;1985年01期
6 杨匡民;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J];中国音乐学;1987年01期
7 黄允箴;汉族人口的历史迁徙与南方汉族民歌的色彩格局[J];中国音乐学;1989年04期
8 苗晶;民歌比较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地属、族属与风格差异[J];中国音乐学;1995年04期
9 乔建中;试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J];中国音乐学;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建;;近20年以来的中国弓弦乐器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5期
2 顾红红;;俗曲【剪靛花】的起源地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3 张晓慧;;安阳地方曲艺“大鼓京腔”生成环境的调查[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2期
4 申秀英;论中国音乐文化地理学的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5 王洋;;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地理结构研究[J];飞天;2009年04期
6 程琴;;陕北民歌的种类及传播区域[J];广播歌选;2010年01期
7 王可;;原生态民歌在传播中传承[J];广播歌选;2011年01期
8 刘菊;;论汉族民歌湘色彩区的风格特征[J];歌海;2006年06期
9 王博;;天津民歌地方特征形成的客观背景[J];歌海;2009年03期
10 杨伟民;;从汉族民歌地域性色彩看其演唱艺术表现[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松兰;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刘玲玲;贵州布依戏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李亚芳;透过文本:对西方传教士记录的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董波;蒙古村落仪式表演:“呼图克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5 单林;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7 桑俊;红安革命歌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薛雷;梨园拉魂第一腔[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9 陈未鹏;宋词与地域文化[D];苏州大学;2008年
10 何丽丽;山东柳子戏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曙;长株潭地区民歌歌词修辞与语言风格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倪志凌;威信县双河乡苗族民歌歌唱技法探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冷佩坤;资兴瑶族民歌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平;孟子故里民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姣;陕北民歌的审美特质[D];西北大学;2011年
6 姚占伟;同和裕银号的兴衰考察[D];河南大学;2011年
7 申娟;酒泉宝卷的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王玉威;西北地区合唱艺术发展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晔;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瀚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张军英;湘西苗族婚嫁歌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J];方言;1985年01期
2 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J];方言;1985年04期
3 刘礼堂;随州出土豫南古国铜器考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4 杜亚雄;匈奴西迁及其民歌在欧洲的影响——兼答罗—塔·安德拉斯教授[J];中国音乐;198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世嵘;;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J];大家;2011年05期
2 李清;张莉;;淮河流域传统民歌的过渡性与融合性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于立刚;略论淮河流域民歌之音乐特征[J];中国音乐;2003年03期
4 王松涛;;从胡舞的流行看盛唐气象的多元性与延续性[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1期
5 平原;;东北秧歌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汪琴;20世纪钢琴作品中的敲击性音色初探[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钟子林;;西方音乐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问题——兼与叶松荣商榷[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高微;;论琵琶演奏音乐语言表现力的多元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敖坤;;浅析现代西方音乐承载的文化内涵[J];作家;2011年16期
10 柳青;;城市音乐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价值[J];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丹琴;;东西交融:柯达伊教学体系中的多元性分析[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晨见;陈琪;;漫谈“淮风”[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王小聪 白海星;亮花鼓名片 展蚌埠形象[N];经济日报;2007年
2 黎声;国际舞蹈演出季深挖民族文化风韵[N];中国艺术报;2007年
3 王瑟;新疆地方版本木卡姆后继待人[N];光明日报;2006年
4 本版撰稿 李揽月;花鼓灯——淮河两岸的奇葩[N];安徽日报;2002年
5 何聪;“东方芭蕾”成民间文化保护试点[N];人民日报;2004年
6 杨仲华;“原生态”民歌的可比性与不可比性[N];音乐周报;2006年
7 策划:农文成 统筹:沈洪竹 文/图 本报记者 潘艳 刘兴祥 唐施颖 秦声 帅佳希 成林达 实习记者 贺韬 罗志云;震撼心灵 启迪智慧[N];贵州民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妮妮;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民族声乐现代性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荆晶;从审美文化的视角透视当下中国民族声乐的现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瑞敏;1979年以来中国军旅声乐艺术的多元性[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4 朱惠娟;淮河沿岸花鼓灯“灯歌”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5 郭磊;凤台推剧唱腔音乐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徐琼;论河南信阳民歌的歌唱方法与风格[D];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7 霍然;17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赵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节奏布鲁斯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裴子天;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韵律难调》(OP34-13)音乐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0 张蕾;发展性音乐教学评价探索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75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475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