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乐官重要功能述论
本文关键词: 乐官 功能 正乐 传播 文化保存 教育 出处:《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古代乐官的功能多种多样,其中正乐功能主要包括校正乐律、修造乐器、采集并编订民间歌舞、校正并重建前朝乐舞等四个方面;传播功能包括横向传播及纵向传播两大类;文化保存功能主要包括历史的保存、乐舞戏剧的保存、乐谱的创造与利用等几个方面;而教育功能的发展变化则与古代学政和乐政的变迁息息相关。以上四种功能虽历经变迁,却能始终贯彻持续,因而对古代社会、古代文化、古代音乐戏剧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Abstract]:The functions of ancient music officials are various, including correcting music law, making musical instruments, collecting and compiling folk songs and dances, correcting and rebuilding former music and dance, and so on. The function of culture preservation mainly includes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y, the preservation of music and dance drama, the cre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usic scor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ancient learning and politics and music politics. However, it can always be carried out, thus exerting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ncient society, ancient culture and ancient musical drama.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唐戏剧新考”(12CZW045)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黎国韬;;乐官制度形成于商代后期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黎国韬;;汉唐协律乐官发展考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姚小鸥;《公莫巾舞歌行》考[J];历史研究;1998年06期
4 黎国韬;;汉唐鼓吹制度沿革考[J];音乐研究;2009年05期
5 张振涛;论恩主──关于中古伎乐发展阶段乐户与庇护者依附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音乐学;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继武;;《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4 巩聿信;;《聊斋志异》与杂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5 贾建钢;李红霞;;穿越文本的文化洞观与符号诠释——文化传统与符号批评视野中的《聊斋志异·黄英》诠解[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6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7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8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5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6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7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J];文物;1978年03期
2 吕骥;;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的几种陶埙探索我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J];文物;1978年10期
3 黎国韬;神瞽新说——兼论成相之起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夏麦陵;考古所见商代的乐舞[J];中原文物;1984年04期
5 许继起;鼓吹十二案考释[J];中国音乐学;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雪瑶;;基于民族音乐的教育特征研究[J];才智;2011年16期
2 李磊;;浅谈社区音乐文化的作用[J];大舞台;2010年01期
3 黄慧敏;宋永琴;;古代乐官对传播发展的影响[J];今传媒;2010年11期
4 王小琴,徐继开;浅谈中国古今音乐美育思想[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7期
5 郭哲旖;;试论美声唱法如何更好得流行于大众之中[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9期
6 田祖国;罗婉红;;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功能演变[J];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06期
7 朱晓云;;浙西南畲族婚丧仪式中的山歌表现方式及其功能初探[J];丽水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苏子仲;曲蕴琦;;关于发挥音乐育人功能提高国民素质的几个问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9 王爱华,周国安;试论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吴蓉;音乐审美价值及其本质刍议[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罗漪倩;;论在人才塑造中的音乐教育功能[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怀荣;;魏晋乐府官署的演变考[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杜再江;贞丰举行首届布依古歌大赛[N];贵州民族报;2007年
2 未未;网络音乐前景诱人 问题尖锐[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冯光钰;探讨亚洲传统音乐21世纪的发展趋势[N];音乐周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丁好;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叶红旗;台湾高山族乐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3 赵民;歌唱背后的“歌唱”[D];复旦大学;2008年
4 张咏春;中国礼乐户研究的几个问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5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月平;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解读北宋之雅乐[D];西北大学;2005年
2 王美虹;论声乐教学在影视表演专业的定位及功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向本涛;人体动作的科学记录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晓行;美的孕育与绽放[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雷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过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云;中英音乐交流的三个阶段(1793-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红;浙派琴史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建美;小学阶段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9 陈晓;音乐学习的主要心理过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羽中;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42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542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