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从音乐作品的风格角度看打击乐教学中的音色确立和训练

发布时间:2018-04-16 00:20

  本文选题:音色 + 打击乐 ; 参考:《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摘要】:正音色—MusicalQuality,又名"音品",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音色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泛音,而振源的特性及共振峰值的形状又直接决定了音色的类型。在科技(尤其是物理界)介入音乐这个领域之前,人们很难对"音色"这一现象做出客观而科学的分析,只能笼统的称默认的声音很棒,而无法系统总结归纳其内在的规律,更无法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体系之中。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物理界对音乐的介入,对于声音及音色的分析研究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早在1912年,英国物理家协会就对钢琴进行了严密的测试,并就琴摎、琴弦、音板等各个位置的振动进行记录并加以分析,以此研究各种演奏手段,各种演奏材质的不同而造成的音色频谱的差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Abstract]:Positive tone-Musical quality, also known as sound quality, refers to the sensory characteristics of sound.The difference of timbre depends on the different overton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bration source and the shape of resonance peak directly determine the type of timbre.Befo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physics) intervened in the field of music, it was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make an objective and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timbre". They could only call the default sound very good in general terms, and could not systematically sum up its inherent laws.It can not be integrated into our teaching system.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involvement of physics in music, the analysis of sound and timbre has reached a considerable height.As early as 1912, the Association of British Physicians conducted a rigorous test of the piano and recorded and analyzed the vibrations of the piano, strings, boards, and so on, in order to study various means of playing.The difference of timbre spectrum caused by different playing material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作者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
【分类号】:J62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柯;;印象主义钢琴作品触键法初探[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祝琪;;怎样更好地诠释一部钢琴作品[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11期

3 于巧琳;;论20世纪音乐新音色的开拓[J];北方音乐;2011年01期

4 蔡丽英;;音乐演奏如何出华彩——我的一点体会[J];南国红豆;2003年05期

5 刘俊鲜;;乐器与乐队[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冯丽;;谈在钢琴演奏中用音色、力度表达情感[J];才智;2011年13期

7 宋新环;;谈从练琴到演奏的飞跃[J];歌海;2011年04期

8 郭琛;;论古筝演奏的情感表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5期

9 直运芳;;心灵的暇想 创造人声的魅力[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11期

10 符遥;刘才喜;;如何在钢琴弹奏中获得良好的音色[J];科技资讯;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小敏;;谈钢琴教学中对弹奏音色的把握[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2 李军;;浅谈歌唱音色的训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袁媛;;试论钢琴演奏教学中听觉、触觉、视觉的协同[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孙莹;;浅谈钢琴作品中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性[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闫琛;;浅议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6 卿剑;;浅谈竹笛音色[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7 潘屹;唐小木;;论钢琴套曲《他山集》演奏上的技术处理[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8 邹敏;;浅析演奏巴赫作品时右踏板的使用[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9 奥拉沃阿兰罗德里格兹;张谦;;古巴的古典音乐传统[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10 丁丹;;浅谈钢琴弹奏时的放松问题[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越声;“打”出一片新天地[N];音乐周报;2005年

2 徐雅婕;自由驰骋的天地[N];音乐周报;2003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董大汗;深沉的爱恋 无限的思念[N];中国艺术报;2009年

4 李西安;寻找“红樱束”[N];音乐周报;2005年

5 任海杰;克莱默谈音乐[N];音乐周报;2007年

6 许渌洋;披着英国“羊皮”的德国“狼”[N];音乐周报;2010年

7 商报记者 刘妮丽 实习记者 徐楠;揭秘词曲作者一分钟三毛钱怪现状[N];北京商报;2009年

8 刘晓倩;听中国现代作曲家室内乐有感[N];音乐周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李雷;打造品牌教育 演绎智慧人生[N];音乐生活报;2010年

10 苏海鸣;温德清新作品赏析[N];音乐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2 姜小鹏;论乔治·克拉姆音乐中的音色与织体[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3 于洋;卡特音乐的时空秩序[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许志斌;武满彻中期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徐昭宇;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6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肖武雄;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8 娄文利;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9 吴粤北;先锋派实验音乐之涅i肹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10 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君茹;四首具有西域音乐风格古筝曲分析[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2 段姗;试论钢琴演奏中音色的调控[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郭媛媛;略论古典弦乐重奏与现代电子弦乐重奏的排演[D];山西大学;2006年

4 马新涛;论男高声的声部各类型的划分[D];青岛大学;2007年

5 张丙娜;论演奏技术对唢呐音色的影响[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白海川;安倍圭子马林巴作品及演奏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7 李U,

本文编号:1756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756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9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