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遇秋的三首奏鸣曲的特点
本文选题:李遇秋 + 奏鸣曲 ; 参考:《电影文学》2009年15期
【摘要】:李遇秋先生是对中国手风琴音乐发展影响最大的作曲家之一,由于这位专业作曲家的介入,才使得手风琴的演奏开始走上了一条被国际所承认的专业化道路,因此他在中国当代手风琴乐坛上拥有着权威之席。本文主要是对其三首奏鸣曲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着重分析,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作背景;(2)音乐特点——其中包括标题音乐、民族曲调与西洋作曲技法的融会贯通及曲式特点;(3)演奏技巧的运用。
[Abstract]:Mr. Li Yuqiu is one of the composers who have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ccordion music. As a result of the intervention of this professional composer, the accordion performance began to take a path of specialization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refore, he holds the authoritative seat i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accordion music.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its three sonata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the background of creation and 2) the music characteristics-including the title music, The combination of national tune and west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河北北方学院;
【分类号】:J6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洁 ,汪毓和;李遇秋与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何巍;;简析手风琴曲《天山云霞》中体现出的民族性创作特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8期
2 杨茜;;手风琴音乐民族化过程中的创作特点[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李姿;;手风琴独奏曲《天女散花》的创作特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曾杰;;手风琴组曲《惠山泥人印象》和声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周亚曦;;手风琴独奏曲《扎西德勒》的音乐结构与演奏技法浅析[J];西藏艺术研究;2008年02期
6 何巍;;浅谈李遇秋手风琴作品的创作风格[J];作家;2011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明华;李遇秋手风琴作品中的京剧因素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严海蒙;谢苗诺夫《保加利亚组曲》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马骊骊;论李遇秋手风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铁琰琰;北京手风琴发展史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甜;论手风琴组曲《惠山泥人印象》的“释”与“奏”[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思华;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的分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文琪;;从《扎西德勒》第3乐章看李遇秋的创作风格[J];作家;2010年22期
2 王佳姿;;《沉思与酣歌》的音乐分析[J];黄河之声;2007年11期
3 杨永泽;奏鸣曲结构的三个来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4 周明;;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形象与艺术风格[J];齐鲁艺苑;2006年06期
5 赫媛媛;;论音乐作品分析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8年27期
6 张艺迪;;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浅析[J];作家;2008年22期
7 曹信;;奏鸣曲式中对立统一原则的地缘因素讨论[J];黄河之声;2010年08期
8 康乐;;在传统中酝酿突破——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J];大众文艺;2011年05期
9 付晓芳;;巴洛克时期欧洲各国的音乐[J];大众文艺;2011年12期
10 蒙妍;;论瑶族“芦笙长鼓舞”的音乐特点——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四[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建柱;李遇秋与《长征组歌》一同走过40年[N];音乐周报;2005年
2 王建柱;李遇秋:与《长征组歌》走过40年[N];中国审计报;2004年
3 王建柱;李遇秋:与《长征组歌》一同走过40年[N];天津日报;2006年
4 孟兰英;长征组歌的前世今生[N];光明日报;2011年
5 张佳林;期待真正的“形式主义”[N];音乐周报;2011年
6 王颖;音乐曲式学良师益友[N];音乐周报;2007年
7 夏侯玲玲;来自民间的古老戏曲:孟戏[N];音乐周报;2005年
8 蒯卫华;亚太民族音乐盛会兰州举行[N];音乐周报;2006年
9 贺绍俊;季羡林:朴素的和谐[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刘雪枫;心灵风暴与神圣的安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胡艺芳;从布里顿的三部协奏曲看他在传统与现代音乐手法上的融合及创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韩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旭青;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研究:语境·文本·音乐叙事[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6 冶鸿德;汉斯·维尔纳·亨策交响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7 王晶;肖斯塔科维奇晚期弦乐四重奏音乐语言与结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末;20世纪奏鸣曲式结构原则的变异[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2 王宏霏;从哲学辨证的视角审视奏鸣曲式的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亚光;奏鸣曲式在浪漫主义早、中期的发展变化以及相关思考[D];武汉音乐学院;2010年
4 刘伟明;析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连接部的创作特点[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樊禾心;C·P·E·巴赫和古典奏鸣曲式的建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6 葛新悦;李斯特《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及演绎[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7 范子军;四首小提琴奏鸣曲比较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8 李明华;李遇秋手风琴作品中的京剧因素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袁芳芳;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简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10 杨浩藜;舒曼《幻想小品集》的音乐特点及演奏诠释[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75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77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