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选择:民族音乐学分化后的学科建设实践——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评介及其它
本文选题:Ethnomusicology + 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 ; 参考:《音乐探索》2013年04期
【摘要】:1986年中国"民族音乐学会议"分化为"中国传统音乐学"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两个学会,而不能归属或不全归属于这两个阵营学术路径的个人及群伙坚守和追求Ethnomusicology(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学术旨趣与学科理念,以上海音乐学院为龙头逐渐形成了旗帜鲜明的"音乐人类学"研究群体,取得了不菲的业绩,成为当前音乐文化研究的第三支重要力量。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的出版,是音乐人类学中国实践及其经验的标志性成果,表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音乐研究实践取得了不可忽略的地位。
[Abstract]:In 1986, the Chinese National Musicology Conference was divided into two societies: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ology" and "Chinese Minority Musicology". Individuals and group members who cannot or do not belong to the academic paths of these two camps adhere to and pursue the academic interests and discipline ideas of Ethnomusicology (Musical Anthropology / Ethomusicology). Taking Sha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as the leading factor, the research group of "Music Anthropology" has gradually formed a clear-cut group, which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become the third important force in the study of music cultur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Music Anthropology in Luoqin is a landmark achievement of the Chines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Musical Anthropology, which indicates that Musical Anthropology has acquired a positi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usic research.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J6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彭兆荣;;人类学视野中仪式音乐的原型结构——以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为例[J];音乐研究;2008年01期
2 洛秦;;称民族音乐学,还是音乐人类学——论学科认识中的译名问题及其“解决”与选择[J];音乐研究;2010年03期
3 庄孔韶;“虎日”的人类学发现与实践——兼论《虎日》影视人类学片的应用新方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4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传入我国的途径和过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Bruno Nettl;洛秦;黄婉;;《八个城市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前言[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蒲亨强;;音乐人类学:学科或方法?[J];艺术百家;2012年03期
7 李方元;;对梅里亚姆研究理论“三步骤”的思考与解读——民族音乐学人类学取向与“两张皮”困境[J];音乐探索;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守勇;;民族学应用的新模式——文化策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汤夺先;;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高琪;;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那朝英;;金融危机背景下日本对华外交前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8 朱颖;;浅谈大江健三郎《人间的羊》——以“耻”文化在作品中的体现为中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侯晨业;;贾樟柯电影的人类学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崔勇;;20世纪中国台湾地区现代建筑发展透视[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舒丽丽;;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茶腊村多元宗教文化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张跃;代世萤;;《司岗里》传说与佤族婚姻家庭形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李诠林;;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现代诗写作智慧[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罗大中;朱建平;;医家传记研究中引入影视人类学方法的前景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许雯霞;;再读《菊与刀》——看其现实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姚继德;;回族学学科体系刍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杨文炯;;现代化和消费:都市回族社区研究的新视点——读美国人类学者玛丽丝《在北京和麦加之间》一书[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结语:现代医院临终实践过程的文化检视[A];临终关怀跨学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3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4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5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7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丹;个人·家·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晖阳;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明;山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兰春;南丹白裤瑶拉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马俊勇;广西田林县平山村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韦琴;外来语对老挝语及老挝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利慧;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J];民俗研究;2004年01期
2 董维松 ,沈洽;民族音乐学问题[J];音乐研究;1982年04期
3 董维松;从律学的角度再谈“苦音”的音阶及其调式[J];音乐研究;1987年01期
4 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上)[J];音乐研究;1993年01期
5 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J];音乐研究;1993年02期
6 杜亚雄;召开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的经过[J];音乐研究;2003年04期
7 洛秦;;称民族音乐学,还是音乐人类学——论学科认识中的译名问题及其“解决”与选择[J];音乐研究;2010年03期
8 廖明君,洛秦;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何在?──洛秦访谈录[J];民族艺术;2001年02期
9 戴维·麦克道尔,胡鸿保,姜振华;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的扩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8期
10 高厚永;;回顾30年前召开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上的发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诸培宁;;音乐社会学在中国——中国音乐社会学研究20年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3期
2 戴嘉枋;张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在新时期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陈鸿铎;;再议“音乐分析学”的学科建设[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邵小洁;;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考古中心”成立[J];考古;2003年04期
5 张斌;;从创新教育视角探索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刘红洲;;关于加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4期
7 杜艳艳;;美在音乐 中国在学——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J];科技风;2009年18期
8 柴永柏;;营造学术气氛 建设艺术高地——在川音学科高地建设会议上的讲话[J];音乐探索;2010年02期
9 乔建中;;“学科建设”刍议[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周凯模;;交锋与磨合:关于当下研究的八对关系之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辉;;关于高等音乐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南京师范大学[A];全国音乐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机构与科研处工作会议会议资料[C];2004年
3 韩维鸣;;中国儿童舞蹈二十年的发展与现状[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2005年
4 ;西南师范大学[A];全国音乐艺术院校音乐研究机构与科研处工作会议会议资料[C];2004年
5 王华;;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复合”架构模式[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马东风;;中国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韵;北京舞蹈学院对民族舞蹈学科建设进行创新[N];科技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瑾;世界民族音乐全球共享[N];音乐周报;2005年
3 谢英军;谋求双排键发展契机[N];音乐周报;2007年
4 吴新伟 刁艳;天津音乐学院2006年大事记[N];音乐周报;2007年
5 本刊记者 孟祥宁;发展民族特色舞蹈 培养复合艺术人才[N];中国艺术报;2007年
6 华中科技大学 姜丹;用音乐塑造美好心灵[N];湖北日报;2006年
7 于平;舞蹈书写的轨迹[N];中国艺术报;2008年
8 刘海燕;曾遂今所著《音乐社会学》可读性强[N];音乐周报;2007年
9 钱亦平;委约创作用规范实现可持续发展[N];音乐周报;2008年
10 申波;对我国手风琴当前若干现象的几点思考[N];音乐周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志鹏;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婷婷;钢琴即兴伴奏学科建设雏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黄莺;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3 仇]杉;《中国音乐学》的文献计量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常佳;山西小提琴音乐教育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吴双;构建高师“手风琴综合表演艺术课程”[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里;“交替调式”与“调式交替”之勘误以及相关转调概念之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7 汝艺;论王建民的二胡作品对二胡艺术发展的意义[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8 梁泉;中国古典舞“流派”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9 张杨;建国以来中国手风琴作品发展轨迹探微[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汪静;现代音乐音程级视唱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780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78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