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与文化认同——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
本文选题: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 文化认同 ; 参考:《民族艺术》2013年05期
【摘要】:民歌作为地方性文化和审美经验的表达,是维系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和情感纽带。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出现不仅是南宁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南宁的地方文化身份意识觉醒使然。民歌节运用现代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对地方性的民歌和文化符号进行重新书写和演绎,使之成为塑造地方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民歌节的连续举办在塑造南宁的城市文化形象和地方文化身份认同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Abstract]:As the express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folk songs are the basis and emotional link to maintain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The appearance of Nanning International Folk Song Art Festival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Nanning's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awakening of Nanning's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consciousness. The folk song festival rewrites and deduces the local folk songs and cultural symbols by means of the production mode of modern popular culture, making it an important way to shape the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The continuous holding of folk song festiva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Nanning's city cultural image and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审美认同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511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生产方式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M51108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122;J6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杰;;民歌与当代大众文化——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及其重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沙伦·麦克唐纳;尹庆红;;博物馆:民族、后民族和跨文化认同[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02期
3 莫其逊,唐桃;全球化时代的都市“民歌”盛典——审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现象[J];民族艺术研究;2002年05期
4 王杰;;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认同危机——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民歌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呈现为例[J];文艺研究;2010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玉苗;;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之“民歌新唱”[J];创新;2009年11期
2 玉苗;;试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J];创新;2010年02期
3 肖青;;当代文化消费模式下民族歌舞艺术的符号化生产[J];当代文坛;2008年06期
4 张爱凤;;拒斥与认同——论《老大的幸福》中的文化冲突[J];电视研究;2010年08期
5 曾志浩;;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乔治·拉伦意识形态思想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熊俊杰;;一个“站在阴影中尽可能不露面”的人——论《长日留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J];飞天;2009年22期
7 覃许学;;民歌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覃夏梅;;壮族歌圩文化与经济互动探究——以南宁市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郭大勇;;身份认同与文学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周海玲;;流变中的艺术概念与艺术的终结——兼论全球化视野下人工制品概念的出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凯南;;秩序扩展与停滞: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的交互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张爱凤;;对当代新闻报道理念和实践的另类思考——文化政治学视角下的媒介批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0)——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闻报道:中国媒体的理念、制度与技术论文集[C];2010年
3 赵静;;身份之谜:《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中的文化身份问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华;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1871-1900年[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洪华;上海文化与现代派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继刚;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田润锋;哈贝马斯理性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筱;城乡边缘人[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田野;跨文化传播中的自我认同与彼此认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3 吴茵;微观权力下的女性身体与自我认知建构[D];复旦大学;2011年
4 陈良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安然;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凤娟;新世纪文学中知识分子身份问题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姜月荣;[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伍s,
本文编号:1842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184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