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交响乐问题引发的若干思考
本文选题:中国交响乐 + 西方音乐 ; 参考:《艺术评论》2009年02期
【摘要】:正对中国交响乐的命题,我的写作从一个质疑和一个关切开始。首先,是质疑中国本土交响乐这样一个命题。众所周知,交响乐体裁源自西方古典时期。进入中国的时间,严格说来,应该是在20世纪上半
[Abstract]:On the topic of Chinese symphony, my writing begins with a question and a concern. First of all, is to question the Chinese local symphony such a proposition. It is well known that symphonic genres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ern classical period. The time to enter China, strictly speaking, should have bee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作者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分类号】:J6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廷瑛;;中国交响乐团美国巡演载誉而归[J];人民音乐;2006年07期
2 ;中国交响乐团公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作品征集活动评选结果[J];人民音乐;1999年10期
3 贾舒颖;;中国需要交响乐!——与音乐大师韩中杰和卞祖善一席谈[J];艺术评论;2006年04期
4 ;中国交响乐团为国庆献礼发起征集作品活动摩根士丹利添惠独家赞助[J];人民音乐;1999年03期
5 ;中国交响乐团主办庆祝建国50周年作品征集活动结束[J];人民音乐;1999年07期
6 祁建;;中国交响乐“病根”何在?[J];中国商界;2001年12期
7 卜大伟;;温总理关心中国交响乐团临沂之行[J];北方音乐;2007年03期
8 卞祖善;;时代的呼唤——为“中国交响乐2008·上海论坛”而作[J];人民音乐;2009年01期
9 ;中国交响乐还缺什么?[J];音乐世界;1995年05期
10 李剑;;中国交响乐团九七——九八第二个音乐季拉开帷幕[J];国际音乐交流;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榛;;西塔尔琴与西方音乐的相遇——印度音乐家拉维•香卡[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2 汤亚汀;海伦·迈尔斯;;民族音乐学最近二十年的方向[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3 王晡;;和声教学的阶段性、指向性和科学理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林华;;复调感的获得[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谦;;“世界音乐的若干问题及美国世界音乐教育”讲座纪实[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6 李红蕾;;“母语”的回归——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李渝梅;李方元;;走出另一种封闭——对近代主流音乐学术传统的追问[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9 吴兴德;赵延君;;关于中西音乐传统之差异的初步比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刘沛;;世界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学[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荣健;中国交响乐在迎奥运的日子里[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孙忠法;“中国交响”奏响改革最强音[N];中国人事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李红艳;艺术滴灌 和者日众[N];北京日报;2008年
4 王素芳;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隆重闭幕[N];中国艺术报;2008年
5 ;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N];音乐周报;2010年
6 赵忱;国交:巡美步伐很生猛[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乐工;激情谱华章 管弦铸辉煌[N];音乐周报;2006年
8 赵世民 胡培培;面向市场 面向大众[N];中国文化报;2005年
9 纪东华;走中国交响乐之路[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张蕾;2007,中国交响乐应该做些什么[N];音乐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贞银;东亚三国近现代音乐变迁的比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田晓宝;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4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5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颖;明清音乐记录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8 林苗;中国新教赞美诗集《普天颂赞》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9 许志斌;武满彻中期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刘思军;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东方语境[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益锋;西方音乐的扩散[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2 伦晓虎;西方音乐的“全球化”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关系[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3 徐冰;从“外在显露”到“内在潜存”[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4 黎家棣;古代阮舆现代阮的比较[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武素霞;西方记谱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叶贝;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拼贴”技巧初探[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7 乔云;永恒的回响[D];西安音乐学院;2006年
8 陈园;对二胡艺术走向世界问题的探讨[D];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
9 徐阳;近代中国人接受西方音乐的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10 李霏;译著《十九世纪日本对西方音乐的接受》及书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040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04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