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调”的规式性与可变性——以戏曲、民歌、器乐、词调音乐为例
本文选题:中国传统音乐 + 腔调 ; 参考:《艺术百家》2009年03期
【摘要】: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层次中,腔调指的是表达完整乐思的音乐结构单位。本文以戏曲音乐、民歌、民族器乐曲和词调音乐为形式的曲目为例,探索腔调的规式性和可变性,认为规式性是各腔调相对稳定的基础,是这一腔调区别于另一腔调的标识,它包括腔调的结构规式(段式、腔句、句幅、句式、板数等)、旋律(腔音列、调式框架、基点音、腔韵、旋律线状等)、节奏(板式、节奏型)、伴奏乐器与伴奏手法等。可变性是各腔调为了适应音乐内容、感情表现的需要而作的改动,是腔调发展的动力。"移步不换形","守成法,不泥于成法;脱离成法,又不背于成法"就是腔调这一结构层次的规式性与可变性的规律。
[Abstract]: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structure level, the accent refers to the musical structure unit which expresses the complete music thought. Taking opera music, folk songs,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and ci tune music as exampl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gularit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tune, and holds that the regularity is the basis for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each tone, and is the mark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tone and another. It includes the structure of the tune (paragraph, sentence, plate number, etc.), melodies (tune line, tone frame, base-point sound, rhyme, melody, etc.), rhythm (plate, rhythm, accompaniment and accompaniment techniques). Variability is the change of tone to meet the needs of musical content and emotional performance, and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one development. " The law of the regularit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level is "the conserved method is not muddy in the formation method, and the deviation method is not back to the formative method", which is the regularity and vari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level of the tone.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敏;;浅谈科尔沁草原蒙古民歌的演变与发展[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何丙瑞;;论《长征组歌》的民族性特征[J];长城;2009年08期
3 甘露;;吉林汉族民歌中的民族意蕴[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赵文曙;;论湘潭民歌的衬词[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周凯燕;;《太郡宝卷》和五通神信仰的变迁[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卫晓琼;;鄂西土家族山歌演唱风格研究[J];大家;2010年23期
7 栾珊珊;;戏曲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大舞台(双月号);2009年05期
8 徐建云;;陕北信天游和宁夏山花儿歌词比较[J];大舞台;2010年06期
9 刘慧云;;浅谈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对比[J];大舞台;2010年09期
10 徐建云;;陕北信天游和宁夏山花儿曲调特点比较[J];大舞台;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孟凡玉;假面真情[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3 韩启超;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4 王萍;京剧老生流派崛起的社会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5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威;曲子的发生学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王晓平;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8 杨琼;论近代漠南蒙汉移民音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燕;以两首钢琴改编曲《浏阳河》为例管窥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玉威;西北地区合唱艺术发展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袁媛;辽宁省朝鲜族儿童音乐教育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媛媛;回族宴席曲中的“女性”特征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赵三化;越调唱腔音乐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洛丹;唢呐曲《庆丰收》与《百鸟朝凤》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高丽那;宋时期河北音乐历史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赵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瑰宝[D];山西大学;2011年
9 窦玉英;多重视角下的河北民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志远;施光南歌曲创作民族特色的形态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雪;;戏曲与民歌相濡以沫的艺术情缘[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7期
2 崔有第;;浅析安康方言环境中的语言民俗[J];大家;2010年03期
3 黄雪;;戏歌综合多元化的艺术因缘[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1期
4 徐大珂;;谈中国电影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J];作家;2009年14期
5 杨荫浏;谈谈未被注意的民间音调[J];人民音乐;1955年06期
6 余澜;尹经民;;赣中西民歌及艺术特征浅析[J];飞天;2010年02期
7 李凌;“卡”不可畏论[J];人民音乐;1961年12期
8 田耀农;中国传统音乐分类中的逻辑与非逻辑问题[J];中国音乐学;1995年04期
9 舒模;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J];人民音乐;1963年07期
10 王鹏;;浅谈民族歌曲演唱的技巧[J];魅力中国;2009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冬松;;居巢民歌发展之我见[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徐家桢;;当涂民歌改编问题之拙见[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马峗;;民歌民舞:塑造动感乡村[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4 汤彬;;马山民歌与荆楚文化渊源考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张翔;;郫县民歌——汉民族中盛开的一朵奇葩[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6 姚福祥;;试论水族民歌的形式和韵律[A];水家学研究(二)——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及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9年
7 邢孔辉;;简论崖州民歌的旅游文化价值[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8 徐熳;赵琳;;解读十七大:创造无愧伟大时代的河北地方文化精品——以河北昌黎县民歌为例[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9 崔立民;;乡间无处不飞歌——浅谈海门民歌的音乐[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张进德;;略论《金瓶梅》对戏曲的援用及其价值[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纾;民歌的胜利与失落[N];中国审计报;2004年
2 新华社记者 程义峰 文萍;民歌,拿什么来拯救你[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李晋;西坪民歌飞出深山窝[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周寅成 顾定海;繁荣上海民歌 为世博会添彩[N];联合时报;2009年
5 高定存;从民歌中解读走西口[N];忻州日报;2009年
6 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李红梅;西北民歌美在哪?[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刘小莽;留住民歌[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邵燕祥(北京);民歌与伪民歌[N];河北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魏秀华;民歌,绣球抛给谁?[N];河北日报;2000年
10 孟菁苇;纯民歌生存空间有多大[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元代文人与戏曲传播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2 徐新建;民歌与国学[D];四川大学;2002年
3 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大宏;唐代小说重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祁慧民;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6 徐龙飞;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文学类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8 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玉琴;需求工程与软件产品线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朱金涛;南朝吴声歌曲与西曲歌之综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维芬;徐渭戏曲浅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宇田;湖南民歌及民歌音调创编的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竹岩;昌黎民歌旋律的形成与特点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何统通;分析山西晋南民歌《梦梦》的艺术特色[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萨仁图雅;故事、音乐、文本—科尔沁叙事民歌《韩秀英》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颖;浙江畲族民歌的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7 韦夏妮;民歌传播的仪式论[D];广西大学;2011年
8 廖松清;祁剧弹腔北路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9 冷佩坤;资兴瑶族民歌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邱婧雅;江华瑶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及演唱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47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04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