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交响曲”——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中的合唱
本文选题:瓦格纳 + 《帕西法尔》 ; 参考:《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摘要】:合唱是瓦格纳歌剧中重要的表现手段,其不仅展现出完美的音响效果,也与戏剧内容紧密相连。在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中,作曲家在多个场景中使用了合唱,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圣殿场景以及魔法花园场景。在歌剧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圣殿场景中,瓦格纳设计了多种合唱音色,如骑士、少年、男童的音色,表现歌剧中圣殿仪式的神秘以及骑士与救世主神秘的精神交流。在歌剧第二幕的魔法花园中,作曲家创作了12个声部的鲜花少女合唱,并且通过声部的写作,展现了合唱交响化的手法,不仅丰富了歌剧的音乐内容,也始终紧密联系歌剧的戏剧内涵。总之,瓦格纳通过合唱音色的独特设计以及错落有致的声部创作,充分展现出"人声交响曲"的合唱创作特点。
[Abstract]:Chorus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xpression in Wagner's opera. It not only shows perfect sound effect, but also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drama. In Wagner's opera Passifal, composers use chorus in a number of scenes, the most important of which are the Temple scene and the Magic Garden scene. In the Temple scene of Act I and Act III, Wagner designs a variety of choral timbre, such as the tones of knights, teenagers and boys, representing the mystery of the temple ritual in opera and the mysterious spiritual exchange between knights and saviors. In the magic garden of the second act of the opera, the composer created 12 chorus of flowers and girls, and through the writing of the voice, he showed the symphony of the chorus, which not only enriched the music content of the opera. Opera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linked to the dramatic connotation. In a word, Wagner, through the unique design of choral timbre and the scattered creation of vocal parts, fully shows the ch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mphony of Man.
【作者单位】: 中国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J];音乐研究;1993年02期
2 金经言;;德国名人论音乐[J];中国音乐学;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廷丽;;文化视野中的西方音乐史学[J];长城;2010年02期
2 刘喜;;歌剧中音乐与戏剧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王丽娟;;西方音乐作品研究中的音乐学分析与音乐技术分析[J];电影评介;2009年18期
4 颜新祯;;作为意志与表象的音乐[J];大众文艺;2010年01期
5 宁欢;;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再思考[J];歌海;2009年02期
6 李婵;;瓦格纳乐剧中的悲剧问题——兼论音乐史学与音乐美学之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年04期
7 万卉;;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结构探析[J];大舞台;2012年08期
8 车新春;;19世纪德意志严肃音乐思想中的民族意识[J];大舞台;2012年11期
9 车新春;;瓦格纳歌剧观念中的民族主义倾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10 傅莹;王列生;;论文艺存在研究的知识框架及其文艺人类学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温展力;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2 杨九华;论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思想寓意[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3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吴佳;感性声音结构并审美判断形成的感性契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6 凌宪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伦理的精神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车新春;19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8 康啸;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9 袁昱;杜鸣心交响音乐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新悦;李斯特《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及演绎[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2 郁青;尼采的问题:人何以伟大?[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苏飞;二胡曲《长城随想》的音乐学分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4 吕丽;瓦格纳戏剧观念在其歌剧序曲及乐剧前奏曲中的体现[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 孙翠婷;康定斯基抽象绘画中的音乐性[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陆晏清;浅析李斯特改编自歌剧的钢琴曲及演奏技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毕琨;18世纪西方音乐哲学中的游戏观念[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8 钱少昊;“尼伯龙根”的跨文化重写[D];苏州大学;2011年
9 杨莉;贝利尼歌剧《梦游女》中阿米娜主要唱段的演唱与教学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佳;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民族性与艺术性的探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向京;瓦格纳——功能和声语言解构的先行者[J];福建艺术;2000年02期
2 陈唯正;拜罗伊特艺术节(下)[J];音乐爱好者;2001年07期
3 马克;;浅析瓦格纳对歌剧改革的重大贡献及创演特色[J];剧影月报;2006年05期
4 刘云松;;瓦格纳及其歌剧思想[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王宝军;;瓦格纳的音乐戏剧创作[J];四川戏剧;2007年06期
6 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J];音乐研究;1993年02期
7 余凤高;;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J];音乐爱好者;2006年08期
8 朱模;;瓦格纳:《诸神的黄昏》[J];视听技术;2006年11期
9 董琳;杨阳;;瓦格纳的乐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浅析[J];黄河之声;2001年02期
10 刘经树;音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唯意志论哲学内涵[J];音乐研究;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进;;“T——X——D——T”模式与重构之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2 赵汉宁;;叙事曲的起源与变迁[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3 张继农;;勋柏格与十二音音乐[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以色列的“瓦格纳风波”[N];光明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紫茵;瓦格纳歌剧经典再现辉煌[N];音乐周报;2007年
3 刘雪枫;瓦格纳的“指环”[N];音乐周报;2005年
4 刘雪枫;瓦格纳的“指环”[N];音乐周报;2005年
5 唐若甫 综合编译;双女接管“指环”[N];音乐周报;2008年
6 史君良;黛博拉·沃伊特声如洪钟[N];音乐周报;2009年
7 马萱 译自《法新社》;瓦格纳系列《指环》首次亮相俄罗斯[N];音乐周报;2004年
8 显舟;《瓦格纳寓言》[N];音乐周报;2006年
9 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文化处 严向东;“解禁”瓦格纳在以色列掀起风波[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张蕾文;“水岸之恋”开启青交新旅程[N];音乐周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九华;论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思想寓意[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2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3 王月颖;音乐本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凌宪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伦理的精神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汪涛;他律音乐美学探微[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颖;从瓦格纳到尼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丽;瓦格纳戏剧观念在其歌剧序曲及乐剧前奏曲中的体现[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3 吴文瀚;神界的黄昏[D];郑州大学;2003年
4 陈韵;融合与分镳[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维娜;格鲁克与瓦格纳歌剧创作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喜;瓦格纳歌剧中音乐与戏剧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妮;论尼采的音乐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玲;瓦格纳《诸神的黄昏》间奏音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9 邹红云;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6年
10 韩坤;论《漂泊的荷兰人》之于瓦格纳歌剧创作的特殊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07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107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