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北京是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北京近代新音乐发展史研究》撰写体会

发布时间:2018-09-05 15:41
【摘要】:正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有着两条比较清晰的发展线索,一条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发展,另一条就是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而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的新音乐文化,②而后者逐步成为发展中的主流。2002年,我参加由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姚思源教授主编的《北京音乐志》出版后,在姚先生的鼓励下我申报了北京市科研课题,继续对北京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历经十年,拙著《北京近代新音乐发展史研究》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12月正式出版。姚先生在本书
[Abstract]:There are two clear clu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usic in China, one is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the other is the new music culture which is gradually formed and develop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usic culture. (2) the latter gradually became the mainstream of development. In 2002, after I participated in the publication of Beijing Music Records, edited by Professor Yao Siyuan of the Conservatory of Music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I applied for a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in Beijing with the encouragement of Mr. Ya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Beijing's modern new music culture has been studied in depth. After ten years, Beijing New Music Development History was published b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in December, 2012. Mr. Yao is in this book.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瑾;;中国音乐跨世纪的后殖民现象批判[J];福建艺术;2005年06期

2 李立平;;略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趋势[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王珊珊;;谈刘天华学习西方音乐的思想[J];新世纪论丛;2006年02期

4 孔晓飞;;论高校音乐教育的中西文化整合[J];消费导刊;2007年13期

5 武艳秋;;浅谈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艺术研究;2008年02期

6 宫修建;;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承前启后性”探微[J];北方音乐;2010年04期

7 丁玎玫;;论二十世纪新音乐及其美学思想[J];企业导报;2011年05期

8 陈勇毅;共享全人类高科技成果 同创新世纪新音乐强音 中国首届电子音乐发展战略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电子音乐学会成立筹备会在北京召开[J];乐器;2002年04期

9 陈小兵;东方意蕴:西方音乐文化的开放倾向[J];中国音乐学;1995年02期

10 马卫星;试析中西音乐文化基本精神的差异[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丕基;;《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工作报告——在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上的讲话[A];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丹丹;;音乐欣赏课在高等专业音乐学院的定位和特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李先龙;;略述吉他类乐器在拉丁美洲音乐发展中重要作用[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5年

4 曹晖;;思南、德江土家族傩堂音乐初析[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马晓萍;;由几首柳琴曲浅谈它的历史与发展[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刘桂腾;;萨满教与满洲跳神音乐的流变[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7 熊芳;;浅谈师范民间舞教学及示范[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8 奥拉沃阿兰罗德里格兹;张谦;;古巴音乐体裁[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9 徐平力;;和声教学中的近现代和声理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徐锦华;;社会音乐问题刍议[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荆州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刘作忠;中国近代国歌的演变[N];北京日报;2007年

2 陈荃有;史学与美学的交响[N];音乐周报;2008年

3 梁雷;“新音乐”的土壤[N];音乐周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紫茵;“爱乐”五岁整装待发[N];音乐周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裴诺;“国交”新思路启幕新音乐季[N];音乐周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刁艳;中国作曲巨头聚首上海 唐俊乔用笛声写意新音乐[N];音乐周报;2003年

7 白炜;预测数字音乐市场发展走向[N];中国文化报;2006年

8 黄橙;浮出水面西部原创新音乐[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本报记者 高小立;“中国代表着全世界音乐发展的未来”[N];文艺报;2005年

10 耿纯;金秋又逢尤斯图斯[N];音乐周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叶松荣;断裂与失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晓江;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张娟;台湾新音乐(1945-1960)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5 戴俊超;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6 王思琦;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咏春;中国礼乐户研究的几个问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刘贞银;东亚三国近现代音乐变迁的比较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9 高洪波;移居香港的大陆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10 王姿妮;浙地琴乐背景与“西湖琴社”[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雅文;山西境内唢呐现状与思考[D];山西大学;2007年

2 崔慧子;何安东抗战时期音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羽中;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婷婷;从扬琴艺术看近代以来的中国音乐发展[D];山东大学;2008年

5 王学志;隆尧秧歌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晶媛;中西音乐融合的典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海英;流行音乐与当代大学生相关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郭艳波;论柯政和在我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贡献[D];青岛大学;2008年

9 乔宽宽;广东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杨俊海;寻根[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4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224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c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