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当代中国笛子改良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4-02 02:13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笛子改良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笛”,中国自古就有,文化基础悠久而厚重。考古研究发现“笛”至今已有“九千余年的历史”①,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通过对各种古代文献的释读以及出土文物的考证,对“笛”的古称、形制、发展脉络以及与“笛”有关的律制、音阶进行了大量研究考证,取得很大进展。数千年的发展史,笛子在经历了名称、制式、律制的种种变迁后,终以现在的材质、结构展现在世人面前。发展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②,为适应各种需求,任何事物都经历着发展与革新。改良则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当然,笛子也不例外,笛子在其发展的数千年之间也经历了发展与革新,这种发展与革新发展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族音乐、中国笛子艺术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50年代以来,顺发展所需,加上西洋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冲击和影响,笛子也进入了一个必须要改革的阶段,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认为在笛子的发展问题上要“分析其合理的部分加以保护或发展,其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澄清及改进”③。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和制作家对笛子的改革出谋划策,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新”笛子,通常称之为改良笛子,我们把笛子的这种发展和革新、“澄清及改进”称之为笛子的改良。推动笛子改良的当然是传统六指孔笛子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半音演奏与转调的不便,导致其不能更好地符合时代之需,因此,人们更多地将经历用在了对这方面的改良上。但这个时期改良笛子制式繁多,其加孔、加键的数量及方式方法也各有所异,有的甚至丢弃了笛子固有的演奏方式和演奏风格,使改良笛子看起来就像一件全新的乐器,在加键改良笛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有人认为笛子改良的未来就是“加了膜孔的长笛”。也有些笛子从业人员理论大于实践,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改良笛子不适合演奏,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改良笛子的发展和推广。众所周知,民族管弦乐队中对乐器的改良和五线谱的应用需求较之独奏乐器本身更为强烈,综观民族乐器的改良之路不难看出,民族管弦乐队的需求加快了民族乐器的改良,对于笛子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在笛子改良需求日益强烈的今天,一定要将改良笛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进行实践应用,在乐队实践中更好地检验改良成果,以推动改良的再进行,也能进一步对五线谱记谱法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对移调乐器五线谱记谱进行实践,推动中国笛子,特别是改良笛子五线谱的应用。与此同时,受增设按键、原料不足等方面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笛子新兴制作材料的探索,除制笛用竹种类的横向发展之外,也出现了红木、玻璃钢等材料运用于笛子的制作中。不难看出,当代中国笛子改良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改良笛子形制多样,各种类型的改良笛层出不穷,导致无论哪种改良笛子都仅仅是在小范围中流传,都未能实现较大范围的推广;固有思想的束缚与传统演奏技法的限制,加之笛子加设音孔和按键的纷繁复杂对手指负担的加重和对传统手指技法的淡化,使很多人还无法从思想意识上接受改良笛子;在五线谱日益普及的今天,其在中国笛子上的应用还不广泛;对笛子制作材料的探索也在进行,但玻璃钢、红木等新兴制笛材料仍没有被人们所接受。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日后的笛子改良过程中一一解决的。本文通过以历史时间为线索研究中国笛子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当前笛子改良与改良笛子现状的整理、分析与研究,理论结合实践,对笛子的改良提出自己观点。通过中国传六指孔笛子、当代中国笛子形制改良与实践、“笛制”改良的再探析、改良笛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应用、中国笛子制作材料的新尝试等五个章节的阐述和探究,对当代中国笛子改良进行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国笛子 改良笛子 加键笛 功能笛 笛子材料 移调记谱法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32.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引言11-17
  • 1.1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14-15
  • 1.3.1 研究目标14-15
  • 1.3.2 研究内容15
  •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15
  • 1.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15-17
  • 第2章 中国传统六指孔笛子17-24
  • 2.1 中国传统六指孔笛子及其演奏特征17-19
  • 2.1.1 中国笛子的科学定义17-18
  • 2.1.2 中国传统六指孔笛子的演奏特征18-19
  • 2.2 对传统笛子进行改良的必要性19-24
  • 2.2.1 中国笛子艺术的发展现状19-21
  • 2.2.2 传统六指孔笛子的局限性21
  • 2.2.3 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需要21-23
  • 2.2.4 当代改良笛子出现的必然23-24
  • 第3章 当代中国笛子形制改良与实践24-45
  • 3.1 中国笛子改良的提出与改良意义24-26
  • 3.1.1 中国笛子改良的提出24-25
  • 3.1.2 中国笛子改良的内容和实质25-26
  • 3.2 指孔的增设26-34
  • 3.2.1 “下手”大拇指按孔的增设26-28
  • 3.2.2 “上手”大拇指按孔的增设28-30
  • 3.2.3 小拇指按孔的增设30
  • 3.2.4 “上手”食指第三节的运用与“十一孔笛”30-32
  • 3.2.5 增设指孔型改良笛子的实践与分析32-34
  • 3.3 机械化按键的加装34-40
  • 3.3.1 马铭心的“七孔三键新竹笛”(三键十孔)35-36
  • 3.3.2 “十一孔新笛”(一键十一孔)36
  • 3.3.3 应有勤的五键十一孔改良笛子36-37
  • 3.3.4 王其书的“新曲笛”(十五孔全加键)37-38
  • 3.3.5 蔡敬民的“新竹笛”(十键十六孔)38-39
  • 3.3.6 加键型改良笛子的实践与分析39-40
  • 3.4 其它方式的“改良”笛子40-45
  • 3.4.1 其它方式的“改良”笛子综述40-42
  • 3.4.2 其它方式的“改良”笛子的实践与分析42-45
  • 第4章 “笛制”改良的再探析45-54
  • 4.1 “笛制”改良的继承与发展45-46
  • 4.1.1 传统的保留45-46
  • 4.1.2 改革与创新46
  • 4.2 “笛制”改良的必经之路46-48
  • 4.2.1 律制的统一46-48
  • 4.2.2 笛乐新思路下的改良必要48
  • 4.2.3 民族管弦乐队中对笛子声部的要求48
  • 4.3 增设指孔型笛子改良模式的再探索48-51
  • 4.3.1 “下手”增设指孔模式49-50
  • 4.3.2 “上手”增设指孔模式50-51
  • 4.4 增设音孔加键型笛子改良模式的再探索51-53
  • 4.4.1 增设音孔数量的分析51-52
  • 4.4.2 按键的加入和笛子传统风格的保留52
  • 4.4.3 控制按键手指的利用52-53
  • 4.5 其它方式“改良”笛子的得与失53-54
  • 第5章 改良笛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应用54-66
  • 5.1 笛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54
  • 5.2 当前民族管弦乐队中笛子声部的若干问题54-58
  • 5.2.1 当代民族管弦乐队的律制倾向与传统笛子的律制54-55
  • 5.2.2 笛子音色的独特性与乐队音色的融合55-56
  • 5.2.3 传统六指孔笛子在当代乐队演奏中的局限性56-57
  • 5.2.4 传统数字简谱记谱对笛子产生的困惑57-58
  • 5.3 改良笛子在当代乐队中的优势及重要作用58-61
  • 5.3.1 改良笛子的律制改革以适应当代乐队之需58-59
  • 5.3.2 乐队中笛子“个性”与“共性”问题的再探讨59-60
  • 5.3.3 改良笛子在演奏当代乐队作品中的优势60
  • 5.3.4 规范记谱法与改良笛子的完美匹合60-61
  • 5.4 乐队中笛子五线谱记谱法的推广61-66
  • 5.4.1 移调乐器记谱法的可行性易用性分析62-63
  • 5.4.2 改良笛子的五线谱记谱法应用63-64
  • 5.4.3 五线谱记谱法的推广及对民族乐队发展的影响64-66
  • 第6章 中国笛子制作材料的新尝试66-72
  • 6.1 中国笛子的传统材料——竹66-68
  • 6.1.1 竹的物理特性66-67
  • 6.1.2 制笛用竹的主要种类67-68
  • 6.2 笛子的发音原理与材料差异对笛子的影响68-69
  • 6.2.1 笛子的发音原理分析68
  • 6.2.2 材料差异对笛子的影响68-69
  • 6.3 近些年出现的新兴制笛材料比对69-72
  • 6.3.1 新制笛材料的出现69-70
  • 6.3.2 新兴制笛材料与竹的物理特性比对分析70-72
  • 结语 中国笛子改良与未来改良笛子发展的思考72-74
  • 参考文献74-77
  • 致谢77-78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匡君;;20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J];人民音乐;2009年05期

2 夏凡;;中国当代民族管弦乐队律制倾向[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屠式t

本文编号:2817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817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3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