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筝在上海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04-02 17:15
本文关键词:浙江筝在上海的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音乐表演艺术和其它艺术品种一样,很早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中国的传统乐器古筝也不例外。作为五大筝派之一的浙派筝源远流长,但真正形成浙江筝的地域特色和流派,应是明、清以后。而与近代的武林筝有直接关系的是杭州摊簧、杭帮丝竹。 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里,武林筝只是杭摊、杭帮丝竹的一件伴奏或合奏的乐器,并没有作为一件独奏的乐器存在过。至抗战爆发,杭摊的班社星散,到建国前,随着杭摊和杭帮丝竹的式微,武林筝作为一件伴奏和合奏乐器也成绝响。但浙江筝没有消失,源于1928年在杭州金衙庄创办国乐研究社的一批玩(串)客,其代表人物是王巽之。1956年在王巽之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为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职以后,浙派筝的曲目整理,古筝新型制的构想、旧型制的改造,弹奏技法的提高、发展等一系列创建工作,才真正的开始。虽然浙江筝在异地梅开二度、树绿成荫,但是,它没离开浙江这个根,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杭帮丝竹演出的主要曲目,和一些演奏技法,与现代浙派筝传统曲目和一些演奏技法作一个对比,就会知道其中的渊源关系。 本文着重论述浙江筝进入上海后的发展:传统曲目的整理改编和新作品的涌现;新型筝的创制和传统筝的改造;演奏技法的提高和创新;古筝创作、演奏和教育人材的培养等四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王巽之对浙江筝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仅局限在校园,也不仅仅是一项教学活动,他和他的学生们是把浙江筝的改革与创新,作为一种事业,一种使命来完成的。 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在上海是具有前瞻性的,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只有在上海这样的文化氛围、文化土壤里,继承、改革、创新——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才能让濒于湮灭的浙江筝涣发生机。
【关键词】:古筝流派 武林筝 浙派筝 改革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32.32
【目录】:
- 提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一、浙江筝的历史渊源9-12
- 1,浙江筝的源流及唐宋时期筝乐在浙江的流行9-11
- 2,近代的浙江地域音乐文化与浙江筝11-12
- 二、浙江筝进入上海的历史偶然性12-15
- 1,杭帮丝竹与武林筝的起与落12-13
- 2,金衙庄的文人丝竹海班13-15
- 三、浙江筝在上海的发展15-27
- 1,传统曲目的整理改编和新作品的涌现15-16
- 2,新型筝的创制和传统筝的改造16-18
- 3,,古筝演奏技法的提高和创新18-24
- 4,古筝创作、演奏和教育人材的培养24-27
- 四、浙江筝与上海的文化土壤27-30
- 1,海派文化的包容性、创造性27-28
- 2,现代教育的系统性与科学性28-30
- 结束语30-31
- 注解31
- 参考文献3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淑颖;筝乐意象分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浙江筝在上海的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8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