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首届二胡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关键词:“上海之春”首届二胡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20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是中国音乐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里,各种民族乐器的独立地位得以增强、风格和演奏技法得以大大丰富。同时各种民族乐器的组合形式也大为扩展。在这样的环境里,民族音乐传统得以较好的继承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透视出当时民族器乐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大环境下的二胡艺术发展状况的解读,梳理了社会语境、专业教育语境、二胡作品的创作语境、二胡艺术的表演等众多的相关问题,通过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海之春”比赛中体现出的成果进行解读,进而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而总结出这一时期二胡艺术的美学思想特征。管窥这种艺术的发展动力,审视内在、外在环境对二胡艺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观照二胡艺术的当下发展,深刻理解二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关键词】:20世纪60年代 二胡作品 传承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32.2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绪论6-8
- 一、选题缘由6
- 二、前人研究6-7
- 三、研究现状7-8
- 四、选题意义8
- 第一章 20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与二胡艺术8-13
- 第一节 20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二胡艺术发展语境8-12
- 一、20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社会文化语境8-10
- 二、20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专业音乐教育语境与二胡艺术10-12
- 第二节 20世纪六十年代“上海之春”中的二胡现象12-13
- 第二章 20世纪六十年代的二胡艺术及特点13-26
- 第一节 六十年代的二胡创作及其语言特点13-25
- 一、借鉴西方的音乐结构,,延承中华民族的器乐传统15-23
- 二、借鉴西方的创作思维,结合民族的创作原则与传统23-25
- 第二节 六十年代二胡作品的演奏风格特点25-26
- 一、吸收民间歌曲、戏曲音乐的特色25
- 二、模拟手法的运用25-26
- 三、开拓新的演奏技巧26
- 第三章 20世纪六十年代二胡艺术发展的影响和意义26-28
- 第一节 六十年代新语境对二胡艺术的影响和作用26-27
- 第二节 六十年代二胡艺术的成就与反思27-28
- 结语28-30
- 参考文献30-31
- 附录31
- 后记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辉斌;;袁可嘉20世纪60年代的艾略特研究[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2 张安福;;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与20世纪60年代中苏边境冲突[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04期
3 王永华;;江苏省新“五反”运动述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洁;费小萍;;麻疹临床特征的变化[A];2004年浙江省传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J.P.Bruce;;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3 ;肿瘤科普[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J.P.Bruce;;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5 ;前言[A];海峡两岸第九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文集[C];2002年
6 王有江;;出版“电视科技书”的设想[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John R.Keough;;ADI-增强经济和工程机会的手段[A];中国铸造工业首届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刘又宁;;不断加深对“非典型肺炎”的认识[A];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SARS研究论文集[C];2003年
9 陆舜;;铂类药物的研究新进展[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肿瘤化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学习班讲义论文集[C];2004年
10 郑军南;;绿色小城镇——小城镇建设的方向[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城市发展与建设[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苞;L42A1:又远又准的狙击[N];中国国防报;2004年
2 程秀芬;FD技术在我国方兴未艾[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2年
3 ;凸显产品的形象[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王虎 严峻嵘;为什么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N];市场报;2003年
5 马津;迪苏勒:为时尚重新定义[N];中国工商报;2004年
6 张小军;美国研制出新型超导集成电路[N];大众科技报;2000年
7 郑秀婷 本报记者 金向友;吴群芳露了一手做大了“鹭一手”品牌[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年
8 程凯;是“整”是“零”看国情[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9 郑焕斌;迈克是南非人的骄傲[N];科技日报;2004年
10 陈丹;最轻最坚固材料在美问世[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文玉;自由与民主的限度[D];南开大学;2009年
2 王欣;20世纪60年代禅佛教在美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月;“上海之春”首届二胡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高黑;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景观设计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3 李娟;刘天华二胡作品的传播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4 郭斯佳;20世纪60年代中、法学生运动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飞燕;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创作特征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立特;探析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烁;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众传媒政治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芳艳;王建民二胡作品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王静;“法度”与“自然”的和谐[D];西安音乐学院;2009年
10 杨瑾;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日本终身教育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上海之春”首届二胡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31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