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筝形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12:12
本文关键词:古代筝形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声无形而乐有器”[1],对于瞬息即逝的古代乐来说,乐器形制的历史发展沿革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通过文献、文物以及历史遗留图像等考释,对古代筝的形制作出梳理和认识。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对筝之起源进行综述,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文献、文物、历史遗留图像研究为基础,历史发展为路径,理清古代筝形制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先秦时期的筝。主要对筝与筑、筝与瑟之渊源关系进行论述。认为早期的筝为秦人所创制,筝“五弦筑身”之器,而“筑,从竹从巩,竹亦声”则是“筑”为“竹声”,而非为“竹制”,故所谓筝、筑最早为“竹制”,其后筝“以竹易木”却由于至今不见实物的出土,故不引以为据。并从文献学的角度论述了筝与瑟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第二章,两汉至隋唐时期的筝。这一章节主要通过对史料(包括筝的构造、弦制、定弦方法、制作材料等)及历史图像遗留问题对两汉至隋唐时期的筝进行总结、归纳。在历史图像遗留问题中,发现在五代石雕中已有筝架的使用,说明五代之前筝架就已出现。且笔者认为筝形制的演变不仅来自音乐本身之需求,更是受到了政治、文化、哲学理念及审美观念的影响。第三章,宋元明清时期的筝。本章节内容主要论述了宋元明清时期筝的形制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且这一时期筝的形制与市民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结语。对本篇论文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引发对本论文的一些思考:在对文献史料的使用过程中,要辩证地分析其真实性,不能拿来即用,更不能唯我所用;在对历史遗留的图像等问题上,既要考虑其直观性,又要考虑其艺术性;在研究乐器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政治、经济、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筝 筑 瑟 形制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632.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7
-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筝17-26
- 1 筝的萌芽阶段17-21
- 1.1 由史料与实物看筝之起源17-18
- 1.2 辨析筝与筑之渊源18-21
- 2 辨析筝与瑟21-26
- 2.1 论瑟的起源21
- 2.2 筝与瑟之渊源21-26
- 第二章 两汉至隋唐时期的筝26-51
- 1 关于两汉至隋唐时期筝的史料记载26-31
- 2 关于两汉至隋唐时期筝的考古材料与历史图像遗留31-40
- 3 综述两汉至隋唐时期筝的变革40-51
- 3.1 筝的弦制40-45
- 3.2 筝之类型45-46
- 3.3 筝的定弦46-47
- 3.4 筝的装饰47-49
- 3.5 筝的制作材料49-50
- 3.6 义甲的制作材料50-51
- 第三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筝51-63
- 1 关于宋元明清时期筝的史料记载51-55
- 2 关于宋元明清时期筝的考古材料与历史图像遗留55-57
- 3 综述宋元明清时期的筝57-63
- 3.1 宋元明清时期筝形制的继承与发展58-61
- 3.2 筝的定弦61-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67
- 致谢67-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大成;;中国筝的起源[J];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2 于韵菲;;唐代筝是如何“临时移柱应二十八调”的[J];中国音乐;2009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古代筝形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31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