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二十一世纪初琵琶音乐多元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25 08:27

  本文关键词:二十一世纪初琵琶音乐多元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琵琶,在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后,由印度经龟兹(今新疆)传入了我国,成为了我国具有历史根深、流传久远等特点的的重要弹拨乐器之一。经过唐代高雅燕乐的兴盛、明清民间化的普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专业化发展,这些带着明显特征的发展的历程,为这只身看着简单、普通的一个乐器增添了许多值得人追味、探索的“年轮”,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年轮”的聚增,为琵琶音乐的拓展带来了极大空间。时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伴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要求,对作为民族音乐典型代表的琵琶进行一次梳理、审视、以及对其前景的观望,显得很有必要。对二十一世纪初琵琶音乐多元化发展做现状分析,是在自己几年专业学习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想表达的一些东西,是在自我理解范畴之内对琵琶当今多元化发展的深刻认识,这既是对琵琶音乐的瞻仰,也是对琵琶发展脉络的梳理。论文首先对二十一世纪初琵琶音乐发展的概况做一个大致的梳理。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琵琶音乐已走向枝繁叶茂的多元化道路,但时代的变迁速度之快,让始终带有古尘气息的琵琶“坐立不定”的往自己厚重棉衣外多加几层华丽丽的现代气息。随后,论文对形成琵琶多元化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三章、第四章中,论文通过对二十一世纪初期琵琶音乐创作多元化、表演形式多元化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作品、作曲家、演奏者加以分析。时事造人,琵琶这个乐器只是一块无声的木头,她之所以繁荣至今,全因不同时代琵琶人对这块木头的“雕琢”,不同时代、不同思想的人,理所当然对这块木头归位不同的理解。这样的和而不同,自然会在琵琶发展的路途中显现出优势与弊端,进而论文会针对这优势与弊端进行分析。论文写出的只是一种自我理解的态度,只希望在有限的字数中要流露出笔者对琵琶无限的热爱。踏着前人留下的所有宝迹,不断传承发扬民族音乐的精髓,探索像琵琶这样的瑰宝艺术不断优质前行的道路。是对民族音乐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报答。
【关键词】:琵琶 多元化 创作 表演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32.33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4
  • 第一章 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琵琶音乐发展的概况14-17
  • 1.1 前言14-15
  • 1.2 二十一世纪初琵琶音乐多元化发展的概况15-17
  • 第二章 多元化的琵琶音乐形成的原因17-19
  • 2.1 历史的积淀17
  • 2.2 社会思潮的影响17
  • 2.3 受众面审美的需求17-18
  • 2.4 科学技术的发展18-19
  • 第三章 二十一世纪初琵琶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发展19-27
  • 3.1 琵琶音乐题材的多元化发展19-23
  • 3.2 琵琶音乐移植改编创作的多元化发展23-24
  • 3.3 琵琶音乐创作主体的多元化发展24-27
  • 第四章 二十一世纪初琵琶音乐表演形式的多元化发展27-31
  • 4.1 多元融合打破传统表演模式27-29
  • 4.1.1 “指上天下”,享誉天下——以“指上天下——赵聪与中央民族乐团琵琶专场音乐会”为例27-28
  • 4.1.2 雨后春笋般的现代琵琶表演形式多元化28-29
  • 4.2 多元融合打破传统琵琶形制29-31
  • 第五章 二十一世纪初琵琶音乐多元化发展的利弊分析31-34
  • 5.1 利:传承发扬民族音乐精髓,丰富愉悦大众精神生活需求31-32
  • 5.1.1 促进琵琶音乐的传承31
  • 5.1.2 丰富精神生活31-32
  • 5.2 弊:盲目仿效追风抑制发展 重形式轻内容难久远32-34
  • 5.2.1 仿效成风32
  • 5.2.2 重形式轻内容32-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6-37
  • 致谢37-38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38-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前;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琵琶音乐创作的多元性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二十一世纪初琵琶音乐多元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3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393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