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项城“官会响锣”的考察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南项城“官会响锣”的考察与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课题主要表明官会响锣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它植根于豫东南地区河南省项城市官会镇,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论文的写作主要依据:申遗资料、对“官会响锣”相关工作人员的采访、传承人的口述等对其进行了梳理分析。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在此可以看出“官会响锣”历史悠久,仅传承人马氏一家就已在官会镇代代相传十辈之多。是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例以锣为道具的民间舞蹈,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对于锣舞的相关资料几乎空白,为了更好地填补我国在民间舞蹈上缺失。本研究的选题概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官会响锣的基本发展历史撰述,通过对官会响锣发展的历史、地理、文化概况的研读,较为系统的梳理官会响锣从诞生期到复兴期的历史概况,运用社会学、艺术学等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形成一整套有关于官会响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概况的文献综述,为本选题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对河南省项城官会响锣的演奏形态和传承主体的研究,阐明官会响锣的发展从“锣舞”到“锣龙”的发展变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官会响锣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官会响锣的传承和保护,探究官会响锣传承者的保护策略和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 再次,从“官会响锣”的表演形式以及具体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更加细致的阐述了官会响锣的音乐研究原理,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把“原生态”与“改编后”的官会响锣作了具体的乐谱、表演规律以及节奏节拍进行二度分析,使人们明确官会响锣节奏、节拍的特点。以便人们更好的把握和利用好官会响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不同表徵。 最后,通过“官会响锣”的文化传承及保护方面的价值以及发展中的文化传承危机与思考,进而构建“官会响锣”发展的音乐学及其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使人们广泛的认识到官会响锣的艺术形式是传统的民间舞蹈,在官会镇的影响颇大,深受群众喜爱,同时在音乐方面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同时,以“官会响锣”发展中的文化传承危机与思考为着力点,对项城市官会镇“官会响锣”进行实地采风、艺术考察以及理论研究。通过对项城市官会响锣在对对村落文化发展的不同表徵解读,进一步挖掘官会响锣在构建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其意义,打开以项城市为例乃至全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局面,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官会响锣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32.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选题依据10-11
- 二、文献综述11-12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12
- 四、研究目的任务12-13
-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13-14
- 六、研究的拓展和深化14-16
- 第一章 “官会响锣”概述16-24
- 1.1 项城的历史、地理、文化概况16-17
- 1.1.1 项城的历史16-17
- 1.1.2 项城的地理17
- 1.1.3 项城市文化概述17
- 1.2 官会响锣的历史概况17-24
- 1.2.1 诞生期18-19
- 1.2.2 传承期19
- 1.2.3 低潮期19-20
- 1.2.4 复兴期20-24
- 第二章 “官会响锣”的基本情况24-30
- 2.1 表演形式24-26
- 2.1.1 由2-3人表演到几十人的“锣舞”24-25
- 2.1.2 由上百人表演的“锣龙”25-26
- 2.2 传承的基本情况26-30
- 第三章 “官会响锣”的音乐学研究30-40
- 3.1 乐器31-34
- 3.2 乐谱34-37
- 3.3 表演规律37-38
- 3.3.1 原生态37
- 3.3.2 改编后37-38
- 3.4 节奏、节拍的特点38-40
- 3.4.1 节拍的特点38
- 3.4.2 节奏的特点38-40
- 第四章 “官会响锣”的传承保护及危机思考40-48
- 4.1 “官会响锣”的文化传承及保护价值40-42
- 4.1.1 音乐学术价值40-41
- 4.1.2 历史文化价值41
- 4.1.3 社会价值41-42
- 4.2 “官会响锣”发展中的危机42-44
- 4.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素存在的认同42-43
- 4.2.2 官会响锣传承的链接与延展43
- 4.2.3 对于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发展43-44
- 4.2.4 当代境遇下传统文化所遭受的忽视与失落44
- 4.2.5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文化扶植政策44
- 4.2.6 管理传统文化队伍的素质与发展44
- 4.3 思考:如何对待文化传承44-46
- 4.3.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继承45
- 4.3.2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45
- 4.3.3 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45-46
- 4.3.4 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46
- 4.3.5 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运作与保护46
- 4.4 建议46-48
- 结论48-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6
- 附录56-62
- 致谢62-6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冬菊;;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2 瞿继勇;;中国古代“和同”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构成要件[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4期
4 傅安平;喻峰;;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李红;;论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攀登;2007年02期
6 田特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人为本[J];艺海;2007年02期
7 ;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谐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承[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王洪军;;谈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9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10 张燕;;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以甘肃省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燕;;关于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探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李玉军;冯静;;浅谈抚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4 齐易;;从冀中“音乐会”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柳霞;;山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6 贾晓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个案[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7 隋维娟;;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8 蔡文琴;;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述评[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9 李秀娜;石美玉;;关于建设世界城市中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10 刘临安;马龙;;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策略[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小驹;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徐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单继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性[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杨红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檀勇 陈酿;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记者 徐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孙志兵;江苏资助首批3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曾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重申报轻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孟贵成;河北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进程[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池墨;保护“非遗”更应该重内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陈廷亮;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东e
本文编号:438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43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