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赵曼琴艺术思想解读
本文关键词:道可道—赵曼琴艺术思想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赵曼琴先生以其卓越的学术造诣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业界所熟知,本文拟以总览赵曼琴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艺术人生为主干,对赵曼琴艺术思想进行解读与分析。通过归纳他在所涉及到的学术领域内的研究过程与成果,对他的求学精神与治学思想进行研究,最终深入解读他所秉持的“道可道”的艺术理念,并尝试从中提取可借鉴的理性认识。 首先,本文从宏观角度总结概括赵曼琴先生以古筝为平台和出发点的研究成果——古筝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以及在他涉及到的美学、声学、力学、解剖学及律学领域内,他所进行的大量深入浅出的探索与研究,相对完整地归纳出他在各个领域内的学术成就及观点概况。 第二部分,结合他的艺术生涯,通过了解他异常困难的求学道路和步履维艰的研究环境,分析他鲜为人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经历背后所形成的将众多不可“道”变为“可道”的学术特征,从而进一步展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赵曼琴先生的卓越并富有代表性的“道”的形成过程。着重分析他为他所从业的艺术领域开创向前进步之“道”,并将“道”的秘密毫无保留地“道”之于众的思想背景与精神来源。 第三部分,在成果总结与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展望和思考,从理性角度解读和诠释赵曼琴先生的艺术之“道”:藉由重新认识他的博广“道行”,继而总结和概括出赵曼琴艺术思想的整体构成。从赵曼琴艺术思想之中,提炼和汲取更具深远意义以及更加高质高效的治学途径,从而寻找推进艺术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 最终提出核心观点:赵曼琴艺术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可道”精神,是之于赵曼琴先生个人音乐研究的精神动力、方法手段、理想目标,同样也是之于当代音乐文化艺术整体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赵曼琴 艺术思想 方法论 道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32.32
【目录】:
- 论文摘要3-5
- 引言5-6
- 第一章 赵曼琴主要艺术成就与研究成果6-17
- 第一节 古筝学科领域研究成果6-9
- 一 古筝快速指序技法体系简介6-8
- 二 古筝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及学术意义8-9
- 三 古筝艺术研究成果的学科影响及学术价值9
- 第二节 其他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9-17
- 一 美学主要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9-11
- 二 律学主要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11-12
- 三 视唱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12-13
- 四 声学、力学、解剖学主要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13-17
- 第二章 赵曼琴艺术之路及艺术理念起源17-23
- 第一节 赵曼琴艺术之路17-21
- 一 艺术生涯前期的坎坷经历18-19
- 二 艺术生涯中后期的困难与瓶颈19-20
- 三 挫折经历所带来的意志磨练20-21
- 第二节 赵曼琴艺术理念的起源21-23
- 一 经历求学困难而形成的共享精神21-22
- 二 多年教学过程所形成的传授之道22-23
- 第三章 赵曼琴艺术思想解读23-27
- 第一节 道可道——赵曼琴艺术思想精髓23-25
- 一 道的探索——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艺术研究过程23-24
- 二 道的揭示——利用综合学科进行具象化、多元化的音乐实践24-25
- 三 道的传播——为推进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懈努力25
- 第二节 赵曼琴艺术思想意义和价值的思考25-27
- 结论27-28
- 参考文献28-29
- 后记2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9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吴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间几则通信的时间问题[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赵京华;;普罗文学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读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论20世纪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学的同时代性[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易彬;;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比较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丽然;鲁迅:在科学和文学之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柏彦飞;“诚与爱”:鲁迅文学中的道德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慎浩;新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鲁迅与《新青年》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道可道—赵曼琴艺术思想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9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439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