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潮州弦诗乐的音乐形态与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17-07-31 19:33

  本文关键词:潮州弦诗乐的音乐形态与社会功能


  更多相关文章: 岭南文化 潮州音乐 弦诗乐 音乐伦理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潮州弦诗乐,虽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主要侧重在弦诗乐某方面的形态研究,对弦诗乐整体的音乐形态与社会功能的研究则处于空白状态。本文的研究目的:生存在潮州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弦诗乐对社会有什么作用与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从弦诗乐的生成背景出发,全面了解其音乐形态,探究其社会功能。采用实地考察、采访、参与民间合奏、教学等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最后,得出以下结论:潮州弦诗乐的成长,是与潮州地区靠山面海、地少人多的地理环境,儒雅、精细的潮州文化,生动活泼的潮州民俗,远涉全球的海外潮人,被誉为潮州音乐的母体等因素紧密相连的。它有一套既独特又丰富的音乐形态、与众不同的演奏形态、自身的审美观念。潮州弦诗乐的社会功能,主要在传播方面和伦理价值方面。在传播方面,其音乐文本、合乐演出、接受体、乐社、承传等起着音乐文化传播的功能。在伦理价值方面,它对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对社会和合团结、对个人调节身心。其对社会和合团结,是由其内因和外因起作用的。其内因是由于其自身形态的和合因素,外因是其被应用于百姓日常的夜间合乐中,又被应用于民俗的节日中。其对个人调节身心,原由有三:其一,十指管全身;其二,与其自身的“规整有序,自然和谐”的音乐形态特征紧密相关;其三,与潮州地区人民的生活工作有关。对于中老年人,首先,它能促进血液循环,延年益寿;其次,它能排除杂念,减轻病痛;再次,弦诗乐可调节精神,丰富生活。对于幼儿、青少年,能陶冶他们的性情、提高审美、调节身心、培养合作,引导思想,使他们自幼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思想意识、精神风貌,防止走上歧路。本文将为今后潮州弦诗乐的研究、潮州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参照,将会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实践起作用。同时针对目前社会上对音乐好的社会功能认识的模糊乃至错误,本题以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及其优秀社会功能为主旨,提醒世人从自我修心做起,团结群众,和谐社会,以使弦诗乐能更健康地生存从而对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岭南文化 潮州音乐 弦诗乐 音乐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星海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05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引言11-17
  • 第二章 潮州弦诗乐的生成背景17-35
  • 第一节 潮地历代礼乐17-23
  • 第二节 源于潮地民间音乐23-29
  • 第三节 潮州弦诗乐与潮州文化氛围29-35
  • 第三章 潮州弦诗乐的形态35-46
  • 第一节 音乐形态35-39
  • 第二节 演奏形态39-44
  • 第三节 审美观念44-46
  • 第四章 潮州弦诗乐的社会功能46-74
  • 第一节 潮州弦诗乐的传播46-61
  • 一、音乐文本46
  • 二、合乐演出46-49
  • 三、接受体49
  • 四、乐社49-56
  • 五、承传56-61
  • 第二节 潮州弦诗乐的伦理价值61-74
  • 一、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61-62
  • 二、社会和合团结62-74
  • 第五章 结语74-77
  • 参考文献77-80
  • 附录一:1956年—2009年国内报刊发表的潮州音乐评介及研究文章目录80-87
  • 附录二:1933年—2009年出版发行的有关潮州音乐专著、刊物、乐谱目录87-90
  • 附录三:海内外潮乐社团表90-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曙;;潮州弦诗乐的特点及录音[J];音响技术;2007年07期

2 蔡毅;;浅谈潮州弦诗乐[J];南国红豆;2008年02期

3 李沛煌;;潮州弦诗乐的发展与演变[J];艺术百家;2009年S2期

4 陆小兵;;论潮州弦诗乐的艺术特征[J];音乐创作;2009年04期

5 李沛煌;;潮州弦诗乐的发展与演变[J];艺术探索;2010年01期

6 陈天国;再谈潮州弦诗乐的调体[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Z2期

7 陈天国;潮州弦诗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8 黄勇;寓变化于统一——试论潮州弦诗乐的“催”[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陆丹青;;潮州弦诗乐的艺术特色及其社会价值[J];作家;2009年08期

10 林冬莹;;潮州弦诗乐初探[J];青春岁月;2010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丽清;潮州弦诗乐的音乐形态与社会功能[D];星海音乐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600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600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2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