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中的“以悲为美”
本文关键词:音乐审美中的“以悲为美”
【摘要】:"以悲为美"是一种常见的音乐审美心理,这种音乐审美心理古今中外皆有,甚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下,占据了主流位置。本文从中、西两条历史脉络对"以悲为美"这种审美标准进行梳理,并从人的心理体验、历史环境的影响和人生及生命体验的理解三方面来分析了"以悲为美"的形成原因,以期让大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以悲为美"审美心理。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关键词】: 音乐审美心理 以悲为美 历史原因
【分类号】:J601
【正文快照】: “音乐看不见、摸不着,被认为是最难以琢磨的事物之一;音乐审美内幕更是神秘莫测,令人困惑。音乐审美是以理解为基础,以深刻体验为目的的。”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音乐美的理解和取向都不尽相同,这与审美主体的个体差异、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狄;钱碧湘;;“悲”:音乐审美范畴的中西比较[J];学术月刊;199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亚男;;论杜甫的音乐美学思想[J];杜甫研究学刊;2008年04期
2 刘亚男;;应、和、悲、雅、艳——陆机《文赋》音乐美学思想刍议[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王pw;;论日本“悲”文化的来源及表现[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胥洪泉;;杜甫诗中的宴饮音乐[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5 方志红;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允亮;;胡乐兴盛与以悲为美[J];文艺评论;2011年02期
2 王夔;;音响一何悲——谈中国古代音乐鉴赏中的“以悲为美”[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洪艳;;喻世、思人、赋情——浅谈魏晋南北朝至宋代“以悲为美”筝乐审美的体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2期
4 张姣阳;;“含泪的微笑”——浅谈音乐以悲为美[J];黄河之声;2009年14期
5 宗亦耘;;论汉代“以悲为美”的音乐欣赏观念[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王晨;;谈汉代音乐的“悲音”之美[J];艺术教育;2009年01期
7 王丽丽;;试从宋琵琶词看宋代琵琶演奏的悲情风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03期
8 聂宗玉;;忧喜并至 苦乐相错——试论中国人“音乐喜悲”审美心理内涵[J];黄河之声;2011年05期
9 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尚悲偏向[J];中国音乐学;2007年03期
10 姜华敏;;探索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的新成果——《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读后[J];中国音乐;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实习生 钟函 本报记者 李铮 伍斌;百岁上交新生记[N];解放日报;2010年
2 赵恒毅 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政治教研室;军校开展音乐欣赏之我见[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洁;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下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培养[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2 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蔡晓璐;古筝“悲情”乐曲声韵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4 杨英;《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5 亢爽;琵琶曲中英雄性、悲剧性的审美表现[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6 李法桢;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有多远[D];河南大学;2007年
7 龚斌;歌曲《黄河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8 高萍萍;汉魏六朝赋的音乐描写及其音乐美学思想[D];暨南大学;2010年
9 石琳;蔡邕音乐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s,
本文编号:604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604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