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民钢琴作品研究
本文关键词:徐振民钢琴作品研究
【摘要】: 在当代中国的作曲家当中,徐振民在继承中华民族音乐传统,汲取西方音乐之精华方面可说是独树一帜.正因为他的作品一方面积极地采用各种现代的作曲技法,同时又匠心独运地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色彩与神韵,不仅在国内获得了高度的认可,在国际上也尤其受到欢迎。 在钢琴音乐中,徐振民先生也极力地表现中国式的音响色彩,在表现手法上也继承了很多中国古典音乐的传统风格,如古琴音乐的散板、泛音以及对于音品、韵致的琢磨与强调。 虽然徐先生在中西音乐的合璧方面作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但对于西方现代层出不穷的作曲技法,还是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这主要是考虑到听众的接受程度与自己作为一名作曲家所肩负的使命。徐先生一直致力于在国际上推广中国的本土文化,他的作品也几乎全部是东方色彩的,因而我们研究这些作品将对于进一步了解与宏扬中国音乐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徐振民在音乐创作上有着鲜明的继承与发扬的特色。如在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变奏曲》与《江苏民歌小曲五首》中,主要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民间音调与素材,但多调性的运用已经开始出现,这在我国的作曲家当中也是比较“前卫”的。进入八九十年代,作曲家的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将五声调式与本文现代派尤其是印象派的作曲技法结合起来,这一类技法对于刻画意境之美有着独特的优势,从而使得五声性作品更增添了一份现代气息,而立于现代作品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更加具有东方神秘的色彩。如钢琴曲《唐人诗意两首》便是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徐振民音乐创作所达到的一个高度。本文通过对徐振民先生钢琴方面的作品,尤其是在国际与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钢琴曲《唐人诗意两首》及一些其他作品的对比研究,对作品的创作风格、和声、曲式以及文化内涵和演奏技巧的加以分析,总结出一些作品的成功之处以及笔者对于现代钢琴作品的一些新的理解与探索。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概述 总结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历史,介绍徐振民生平以及徐振民的创作历程与其作品的历史价值,并对国内的研究现状加以分析。 第二章《唐人诗意两首》的作品分析 对上世纪末所作的,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钢琴曲《唐人诗意两首》进行技术性分析,包括创作背景、曲式分析、与和声分析。 第三章徐振民音乐作品的文化特征及美学价值 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唐人诗意两首》的审美观念两方面同时结合徐振民的其他钢琴作品来总结徐振民音乐作品的文化特征与美学价值。 第四章作品的演奏诠释 主要就《唐人诗意两首》详细地阐述作品的演奏技巧与方法。
【关键词】:徐振民 钢琴作品 唐人诗意两首 钢琴演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24.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概述12-21
- 第一节 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历史12-14
- 一、萌芽时期12
- 二、趋于成熟时期12-13
- 三、初步繁荣的时期13
- 四、音乐创作的稳步发展时期13-14
- 第二节 徐振民生平14-15
- 第三节 徐振民的创作历程与作品的历史价值15-17
- 第四节 徐振民音乐的追根溯源17-21
- 第二章 《唐人诗意两首》的作品分析21-33
- 第一节 创作背景21-22
- 第二节 曲式分析22-25
- 第三节 和声分析25-33
- 一、中国现当代和声发展回溯25-27
- 二、中国现代音乐作品和声技法27-28
- 三、徐振民作品的主要创作技法28-33
- 第三章 徐振民音乐作品的文化特征及美学价值33-43
- 第一节 徐振民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33-39
- 一、《登幽州台歌》33-37
- 二、《题破山寺后禅院》37-39
- 第二节 唐人诗意两首的审美观念39-43
- 第四章 作品的演奏43-48
- 第一节 《唐人诗意两首》之《登幽州台歌》43-45
- 第二节 《唐人诗意两首》之“题破山寺后禅院”45-48
- 结语48-49
- 注释49-50
- 参考文献50-51
- 致谢51-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清明,张洋;谈曲式分析的小型曲式图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田刚;音乐作品的比例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01期
3 唐小波,郭和初;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音乐发展的动力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田艺苗;肖斯塔科维奇a小调三声部赋格分析——兼论《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的某些创作特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张丽;试析莫扎特的钢琴音乐风格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李守玉;中国钢琴曲的民族特点[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7 李洪玲;;陈培勋的钢琴创作成就从何而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褚历;西安鼓乐中鼓段曲的曲式结构[J];音乐研究;2001年04期
9 冯超;;从《第八弦乐四重奏》管窥肖斯塔科维奇主导动机及帕萨卡里亚的创作特点[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年01期
10 刘雪莎;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革与创新[J];齐鲁艺苑;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2 高洁;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3 李小诺;论拱形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4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5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6 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周雪丰;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叶松荣;断裂与失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倩;希曼诺夫斯基钢琴前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红岩;本特松十五首二部创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蕾;钢琴练习中若干心理学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松兰;试论中国钢琴学派的萌芽[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5 高拂晓;深沉的情感 生命的震撼[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雪丰;勃拉姆斯几首钢琴作品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所畏;《春之祭》之节奏研究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影响、发展与变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沈叶;《音色分析的前提与分析模型的建立》——浅谈浪漫主义时期作品中的若干音色现象[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9 李琳;试论钢琴柔音踏板的发展与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丹;对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重要地位的再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05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60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