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

发布时间:2017-09-25 05:15

  本文关键词: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同构与分化


  更多相关文章: 孔子诗论 孟子 荀子


【摘要】: 本文在第一章针对作为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内在尺度的礼做了深入探讨。尽管诗、乐、礼在先秦时期是一体的,但是礼始终都是乐和诗的内在属性,乐是用来彰现礼的精神。诗也是从属于礼的,这不仅表现在诗名与乐名的一致性上,也体现在诗论是常常是裹夹在乐论当中。 第二章则是比较讨论了先秦乐论的价值范畴“功”以及“功成作乐”与诗论的价值范畴“德”以及“诗言志”和“兴观群怨”。最早对先秦乐论的经典原则“功成作乐”表述是在《尚书》,“功成作乐”强调了政治功绩在乐中的重要性,即以“功”作为乐的价值取向。而乐论中的“功”与诗论中的“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德”不仅承认了“功”的重要性,更侧重对个人品质修养的追求。表现在诗论中就是要求诗要表达“德”,并且教化人修炼“德”。“兴观群怨”则是对诗在表达时的要求。 第三章比较讨论了乐论的美学范畴“和”与诗论的美学范畴“温柔敦厚”。乐论中“和”的观念从上古时代的“神人以和”发展到了儒家的中和、平庸。而先秦诗论是不能独立于乐论的,所以“和”在诗中的映射和发展就成了儒家诗教中的“温柔敦厚”。 在此基础上,文章第四章分别对有代表性的诗论观点做了分析。 在《孔子诗论》中开始以诗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以“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开篇,不仅直面人的各种情感,把自然之情看做理所应当,更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些感情表示理解和关注。同时也继承了乐论中所要求的社会政治功用。 孟子承认诗歌的审美感受是有共同性的,提出国君应该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对乐论社会教化功用的延续。认为美的来源和创造都基于“气”,这是对诗论以及乐论的创造论补充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我国审美文化中以气为贵的传统。并提出了“以意逆志”文学接受理论。 荀子继承儒家以诗教化大众的诗教观念,这是建立在他认为人“性本恶”却能够被音乐教化的前提上的。也提出了“隆礼义而杀《诗》《书》”,认为《诗》是作为礼的外在表现和实现手段存在的,后人不可脱离礼义来理解诗。
【关键词】: 孔子诗论 孟子 荀子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9.2;I207.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绪论9-11
  • 第一章 礼:先秦乐论与诗论的内在尺度11-19
  • 一、先秦礼乐发展概说11-12
  • 二、乐以彰礼:先秦乐的本质12-14
  • 三、乐主诗从:先秦诗的本质14-19
  • (一) “诗以乐名”14-16
  • (二) “论乐及诗”16-19
  • 第二章 先秦乐论与诗论的价值范畴比较19-24
  • 一、“功”:“功成作乐”论及其实质19-20
  • 二、“德”:“诗言志”论及其实质20-24
  • 第三章 先秦乐论与诗论的美学范畴比较24-31
  • 一、先秦乐论之“和”24-29
  • 二、先秦诗论之“温柔敦厚”29-31
  • 第四章 诸子论诗:先秦诗论对乐论的继承与扬弃31-42
  • 一、孔子诗论31-34
  • 二、孟子论诗34-38
  • 三、荀子论诗38-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7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震云,胡政;《诗经》与孔子的诗学思想[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方尔加;论孔、孟、荀人性观的时代根据[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3 李春青;荀学与思孟学派的差异及荀子诗学的独特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刘毓庆;郭万金;;荀子《诗》学与先秦“诗传”[J];晋阳学刊;2007年06期

5 杨朝明;上海博物馆竹书《诗论》与孔子删诗问题[J];孔子研究;2001年02期

6 赵伯雄;《荀子》引《诗》考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马银琴;;荀子与《诗》[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郝明朝;《荀子》引《诗》说[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江林昌;上博竹简《诗论》的作者及其与今传本《毛诗序》的关系[J];文学遗产;2002年02期

10 郑杰文;上博藏战国楚竹书《诗论》作者试测[J];文学遗产;200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醴;论孟子的人生论美学观[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15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15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5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