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以表演为经纬——中国传统音乐分析方法纵横谈

发布时间:2017-10-09 15:13

  本文关键词:以表演为经纬——中国传统音乐分析方法纵横谈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音乐形态学 描写音乐形态学 表演前 表演后 声音 简化还原 转换生成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法论涉及两个相异的学术分类系统:其一,以宏观-思维-观念层、中观-学理-学统层和微观-实践-方法层三者划分的范式系统;其二,以形态学、语义学和语用学三个层面划分的民族音乐符号学系统。在"微观-实践-方法层"和形态学层面,如今主要存在五种基本的分析范式:首先,中国传统音乐分析方法一度以音乐表演(或表演行为)之前、之后的对象化作为分界,构成分别以"乐谱"或"音声"为不同起点对象的分立状态,民族音乐形态学分析(范式一)和描写音乐形态学分析(范式二)则为其中两种代表性研究范式。其次,也有部分学者致力于探讨存在于音乐文化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之间以及"模式与模式变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而穿梭往返于"表演前、表演后"的"简化还原音乐分析"(范式三)和"转换生成音乐分析"(范式四)则为其中两种代表性分析范式。再者,(仪式)音乐民族志形态分析(范式五)以表演为场域,其分析起点位于"表演过程之中",其音乐分析的触角则可伸展至其左右——"乐谱"分析和"音声"分析及其前后、上下——简化还原音乐分析和转换生成音乐分析,故而具备了作为一个"强大的中央装置"的目标和条件。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
【关键词】传统音乐形态学 描写音乐形态学 表演前 表演后 声音 简化还原 转换生成
【基金】: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建设计划项目:e05011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新世纪初叶,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研究对象,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内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学术事件,由此引发了学者们对于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许多带有创新性思维特点的思考和讨论,展示了该学科的多种不同的学术走向。为了适应当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学科自身的学术需求,本文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匡民;楚声今昔初探[J];江汉论坛;1980年05期

2 滕祯;;论民族音乐学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与申克音乐分析法之间的联系及其运用[J];音乐研究;2008年02期

3 杨民康;论民族音乐学双视角文化立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向(上)[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杨民康;论民族音乐学双视角文化立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向(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萧梅;;回到“声音”并一再敞开[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杨民康;;音乐民族志书写的共时性平台及其“显一隐”历时研究观——以云南与东南亚跨界族群音乐文化书写为实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刘正维;;四度三音列——传统音乐的“染色体”[J];中国音乐;2009年01期

8 沈洽,翁志文,朱s铉,

本文编号:1000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000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f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