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的悲情表现
本文选题:舒曼 + 《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 参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年01期
【摘要】:时代的氛围和舒曼个人的性格气质、情感经历为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创作奠定了"悲情"的基调。创作中对一些形式结构素材的运用、频繁转调离调的运用、色彩性和声的运用等创作手法具体运用中,贯彻了对比原则,最终使"悲情"得以充分表现。这部作品的悲情,也是舒曼在创作中贯彻人民性与文学性结合、革命性与幻想性结合的思想主张的必然。而这,实际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之"抒情性"极端发展的结果。
[Abstract]:The atmosphere of the times and Schumann's personal temperament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set the tone of "sadness" for Schumann's vocal music, Love and Life of Women. In the application of some form structure materials, the frequent transfer and the use of color harmony, the principle of contrast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finally "sadness" can be fully expressed. The tragedy of this work is also the necessity of Schumann's idea of combining people with literature and revolutionary with fantasy. This,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extreme development of lyricism in European romantic music cre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6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昕;析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及其演唱[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留兵;薛军;;标题音乐与19世纪浪漫乐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喻樱;;高尚的人格、圣洁的心灵——交际花薇奥列塔性格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3 符周利;;论西方宗教对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4 华文健;;论维也纳古典乐派对交响曲的贡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王晶一;;歌剧《参孙与达丽拉》中咏叹调《我心花怒放》演唱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齐易;刘潇潇;;原始基督教音乐述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张怀满;;在音乐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2期
8 谢英军;张鹏;;管窥巴赫音乐中的宗教情结[J];北方音乐;2009年02期
9 李蕾;;关于“钢琴艺术史”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王爱华;周国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声乐艺术的特点与成就[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胜付;梅西安最后六部管弦乐作品的创作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9年
2 朱琳;对珀·纽加德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层次化结构”技术的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3 屠艳;亚纳切克的歌剧《卡佳·卡巴诺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4 潘澜;席曼诺夫斯基音乐风格的演变轨迹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5 任秀蕾;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6 张善q,
本文编号:2039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039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