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能否“用美术化、文学化方式”理解音乐

发布时间:2018-07-09 11:17

  本文选题:美术化 + 文学化 ; 参考:《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摘要】:能否用"美术化、文学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讨论,直接关系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审美观念的形成;这种音乐审美方式的实质是形象化音乐审美观在音乐欣赏中的表现,而民族传统审美习惯和大众音乐教育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用美术化、文学化方式理解音乐既有其合理性、也有极大的局限性。作为欣赏音乐的一种辅助方式,可以运用于对部分音乐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而不能把它作为理解音乐的唯一方式,更不是检验欣赏者是否听懂音乐的标准。
[Abstract]:Whether the discussion of music can be understood by means of "art and literatur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musical aesthetic concept of students in music education,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visual music aesthetic in music appreciation.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aesthetic habits and mass music education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its formation. Understanding music by means of fine arts and literature has both its rationality and great limitations. As an auxiliary way of appreciating music, 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feel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some music works, but not as the only way to understand music, not to say, it is not the standard to test whether the viewer understands the music or not.
【作者单位】: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分类号】:J6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施咏;;中国音乐审美中的通感心理及其成因[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张前;;再论音乐欣赏方式与心理发展阶段[J];音乐研究;2006年01期

3 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年03期

4 李荣;论音乐与美术的融通关系——以德彪西音乐作品为例[J];中国音乐;2005年02期

5 邢维凯;形象化音乐审美观评析[J];中国音乐学;198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炳杰;申育林;;论欧洲合唱艺术的“和谐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李道琳;孔子音乐思想的美学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郑雅丽;;杜鸣心《新世纪少年钢琴组曲》的创作特点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4 康国晶;;情感——声乐教学的风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5 张敏;;浅谈如何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康晓蕴;;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张静亚;;浅谈《声无哀乐论》中的“声”“情”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张静亚;;《淮南子》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吴东平;;龙骨坡抬工号子的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10 薛冬艳;;中国音乐美学中的文人气质散议[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3 高洁;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4 张小平;近代汉语反语骈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思琦;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8 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10 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节奏论[D];复旦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汤书昆;东方审美至境——“通感”再阐释[J];江海学刊;1998年05期

2 李扬;唐代音乐诗综论[J];晋阳学刊;1999年03期

3 蒋一民;论音乐形象的特殊性(上)[J];音乐研究;1982年03期

4 田青;三类不同的音乐形象[J];音乐研究;1983年04期

5 刘焕成;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谈声乐艺术的民族性问题[J];齐鲁艺苑;1996年04期

6 焕之;我对音乐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解[J];人民音乐;1953年00期

7 周畅;唐奰乐诗的史料价值与美学价值(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8 杨琦;论“音乐形象”[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9 蒙培元;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J];哲学研究;1988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燕翔;宋玲;;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批判与继承[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赵英辉;王洋;;试析宋代画学教育对中国绘画的作用[J];大舞台;2011年07期

3 西川;;这十年来[J];诗刊;2011年17期

4 田雅丽;;跨文化的音乐审美与实践[J];人民音乐;2011年08期

5 朱净之;;季札形象的文学化构建——评陆惠根长篇小说《圩墩王子季札传奇》[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吴义勤;;大时代的“小生活”——评《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J];全国新书目;2011年06期

7 许秀静;;诗意的政治学——庄子的文学笔法及其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谢子军;;论六六小说的和谐人生主题[J];学语文;2011年04期

9 张慧佳;;《大唐西域记》中的异域形象及其镜鉴功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董明;;让历史以轻松的语言呈现——论唐德刚与黄仁宇的历史写作[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向阳;;泛文学化时代散文研究的几个问题[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梅显懋;;《左传》叙事文学化成因考论[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3 王振星;;神话意识与《水浒传》的创作[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4 张桂萍;;古史传说与史传文学的萌芽[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欧阳长桥;;简论《明清绘画陈列》的选题与方法[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6 盖生;;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王晖;;中国式灾难写作的精神向度——以当代中国地震题材报告文学为例[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肖向明;;民间信仰与中国小说叙事的近代演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吴展城;;关于陕西历史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考[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10 王耀华;;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跨文化音乐比较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东雪;中国农村的文学化呈现[N];中国邮政报;2004年

2 朴素;文学名家与网友纵论短信文学[N];海南日报;2005年

3 宁高宁;企业的文学化思维应改变[N];人民日报;2006年

4 记者 陈香;小语教材“儿童文学化”,教师素养跟不上趟[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王泉根;小学教辅儿童文学化趋向[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宁高宁;中国企业的文学化思维应该改变[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赵军;从“去文学化”到“更电影化”[N];中国电影报;2007年

8 李师东;关注“泛文学化”的图书出版[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舒晋瑜;李师东:关注“泛文学化”的图书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何新恩;将珠宝广告软文文学化[N];中国黄金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军;加缪的“荒诞哲学”及其“文学化”[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sチ,

本文编号:2109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109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6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