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社会性别:一个有效的音乐分析范畴

发布时间:2019-05-13 15:18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女性主义音乐学家借鉴女性主义电影、艺术及文学批评,从跨学科角度对音乐文化进行探讨,女性主义音乐批评进入到以社会性别(Gender)为主要分析范畴的历史时期。此后,社会性别成为一个有效的音乐分析范畴,为20世纪末的西方理论界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本文从五个方面对社会性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历程加以分析,以期对国内学界提供借鉴和思考。
[Abstract]:In the late 1980s, feminist musicists used feminist films, art and literary criticism for reference to explore music culture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oint of view. Feminist music criticism has entered a historical period in which gender (Gender) is the main category of analysis. Since then, gender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category of music analysis, which provides a new mode of thinking for the western theorists at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urse of gender from five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thinking to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丽花;;日本女性史研究概况[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3期

2 珍妮·鲍尔斯,金平;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3 珍妮·鲍尔斯;女性主义的学术成就及其在音乐学中的情况(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诗泽;;躯体:新的诗歌话语建构——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的性别突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性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张英雪;;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女性意识觉醒之关联——重读《简·爱》[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汪杨;;秘密花园的文化叙事——论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吴春;;中国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和突围——从反思陈染的创作发展历程谈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赵婧;;“雌雄同体”:杜拉斯一生的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徐天戍;;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概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张晓燕;;茜莉的再生——《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9 何刘杰;;二十世纪末中国女性写作文化意义述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10 王丽娜;;欲望成长和颠覆叙事——评林白《一个人的战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艳芳;;从性别对抗到多元化书写——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新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3 汪美琼;;《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汤瑶;;《蝇王》男权社会里被沉默的女性声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陆兴忍;;后学语境下女性日常生活叙事话语权威的建构[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高鸿萍;;论变态心理在女性创作中的审美品格[A];性与性别研究(第2辑)——性别的触角[C];2011年

8 荒林;;郑敏诗歌:女性现代性文本[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9 康维娜;清代浙江闺秀文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青;延安时期女性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周玉英;陈染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佳;自我发现历程—《藻海无边》与《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必辉;从《帕梅拉》看塞缪尔·理查逊的女性观[D];湘潭大学;2010年

6 贾雪霞;“私人化写作”现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邹本平;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女性哥特的继承与发展[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乔酉超;幻境中的真实[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蕾;对人性本真的执着追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明言;音乐批评学刍议——“音乐批评学”探索之一[J];音乐研究;2002年01期

2 谢伦灿;;正确科学地开展音乐批评[J];艺术评论;2009年04期

3 廖家骅;音乐批评的历史反思[J];中国音乐学;1988年01期

4 管建华;音乐批评的阐释——读《上海,一定要重视音乐评论》有感[J];上海艺术家;1999年04期

5 李诗原;文化转型与音乐批评的重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明言;音乐批评的本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年02期

7 明言;音乐批评的形态“音乐批评学”——探索之五[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明言;音乐批评的标准论[J];音乐研究;2003年02期

9 明言;音乐批评的操作论(下)——“音乐批评学”探索之八[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鸿昀;在历史中寻觅批评 在批评中书写历史——对《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的批评[J];音乐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云仙;;霍山扶贫项目社会性别与规划实践[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2 徐鲜梅;;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质疑[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高小贤;;总序[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4 ;社会性别敏感性指标[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5 赵群;;初探社会性别与农村实用技术推广[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6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7 管毓和;宋涛;;草海项目对社会性别的影响[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8 王丹;;大众传媒与性别塑造[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提问与讨论[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10 高小贤;江波;;引言:个案研究[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Mrinalini Sinha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系;从全球视野思考社会性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李慧英;换一种眼光看世界[N];中国妇女报;2003年

3 ;培育社会性别文化 实现真正平等[N];广州日报;2003年

4 实习记者郑巧;探索更为开放的社会性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沈峥嵘;传媒,切莫加剧社会性别歧视[N];新华日报;2001年

6 见习记者 钱蓓;百年风华 继往开来[N];文汇报;2010年

7 佟吉清;反贫困 聚焦社会性别[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薄洁萍;社会性别与西方妇女史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邹才仁 实习记者 高峰;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N];中国妇女报;2009年

10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郭松义;对社会性别史研究的一些认识[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车新春;19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3 刘世风;索玛花的叙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刘茂伟;贫困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与卫生公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方为民;农村妇幼保健中社会性别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白路;先秦女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王海霞;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行为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刘芳;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D];上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玫;社会性别理论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6年

2 王丽丽;女性主义法学视角下的平等就业权思考[D];湖南大学;2008年

3 奚建莹;我国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女大学生形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赵迎;论海明威在《伊甸园》和《永别了,,武器》中对社会性别和身份的关注[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雨璇;英敛之时期《大公报》与晚清女子形象的建构[D];安徽大学;2007年

6 邓鹏飞;大卫·波恩男性意识回归的隐喻[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宇;法官职业中的社会性别因素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陈红芳;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蔡慧玲;中国妇女发展研究的新视角——社会性别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康婷;高校女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75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475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a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