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当代平面设计中的新装饰主义图形

发布时间:2018-12-12 18:31
【摘要】: 新装饰主义设计是近年来消费市场的宠儿,当代平面设计也常常运用新装饰主义图形作为其视觉传达载体,形成了新的视觉流行文化。本文通过对新装饰主义平面设计作品视觉基本要素——形态结构的分析,同时对新装饰主义图形之“装饰”的历史路线的清理以及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后工业时代背景的分析,展开了对新装饰主义图形的研究。文中通过描述并比较新装饰主义图形在视觉上形态结构与传统装饰主义图形的共同点与差异,指出其视觉趣味上的“后现代性”。还对艺术史上装饰风格与意图有明显变化的时期进行简单梳理,阐释新装饰主义图形的历史延续性,同时也展现各种新装饰主义的历史根源。之后,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思想核心以及后现代社会(即后工业社会)的重要特征以及波普艺术思想的重要影响揭示新装饰主义图形思想动机。最后阐述了在新的社会文化潮流中发展着的新装饰主义图形新风格。
[Abstract]:The new decorative design is the favorite of the consumer market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contemporary graphic design often uses the new decorative figure as its visual communication carrier, forming a new visual pop cul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visual essentials of the new decorative graphic design work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new decorative graphic design work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ostmodernism cultural trend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st-industrial era, the research on the new decorationist graphics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cleaning up of the historical route of "decoration" of the neo-decorationist graphic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ostmodernism cultural trend and the post-industrial background. By describing and comparing the common point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isual structure of the neo-decorative figure and th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figur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post-modernity" of its visual interest. It also briefly combs the period of obvious changes in decorative style and intention in the history of art,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of neo-decorationist graphics, and also shows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various kinds of neo-decorationism. Then, by analyzing the ideological core of postmodernism,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 society (that is,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n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pop art though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motive of figure thought of neo-decorative doctrine. Finally, the new decorative graphics and new style are developed in the new social and cultural trend.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J5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康;赵爽峰;张晶晶;;试探整合建筑美术与三大构成的实效性[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李庆林;;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杨大松;论现代设计艺术的简洁之美[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姚征峰;浅析“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风格[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9 汪炳璋;;包豪斯的工业设计及其发展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汪炳璋;;简洁极致——皮埃特·蒙德里安的绘画与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艺术[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幸;;延伸与突破——论构成主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舒;;从加缪的《局外人》看理性对人的禁锢与异化作用[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红霞;;瓷性肌肤下的现代“身体”表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丁宁;;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古典美术刍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王子舟;;论图书馆学的相关学科[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曹书乐;;新闻集团进入中国媒介市场行为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9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菲;现代包装设计中仿生设计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艺;论汉字体设计中的“形”与“态”之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蒋璐璐;平面广告图形设计视觉创新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孟玲玲;由“如画”观念的衍变谈英国早期水彩风景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赵芳;导向设计的多维度拓展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75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375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b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