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三省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研究
本文关键词:北方三省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画像石是我国汉代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存在于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汉画像石最早运用在当时的墓葬当中。后来不仅仅是在墓葬,一些公共场所如祠堂等建筑当中也出现并大量运用汉画像石。汉朝人在汉画像石上刻有各类图案,其所涉及的题材包罗万象,既有普通的装饰图案,也有著名的历史事件,更有吉祥图案、现实生活、天象神鬼、上古帝王等内容。汉画像石也有多重作用,除了为已经逝去的人祈福祝愿、显示生前功德事迹之外,更有为仍然在世的人进行宣扬教化的含义。正是因此,汉画像石集中体现了汉朝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对于历史事件的看法,对于往生世界的憧憬和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都直观的表现于汉画像石。透过对汉画像石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汉代人的生死观念,其对于往生世界的看法以及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伏羲和女娲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神祗。根据历史和传说,伏羲和女娲共同造就了人类并使之不断延续下来,堪称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的故事早在汉代就已经广为流传,并且在很多艺术作品当中都有所体现。汉画像石当中也有很多体现了伏羲和女娲的故事。我国北方地区在汉代一直是政治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北方地区作为文化中心,对于北方地区的汉画像石进行研究将可以了解在汉代我国北方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水平。北方地区目前发现汉画像石最多的地区是山东、河南和陕西三个北方省份。研究北方地区的汉画像石将聚焦上述三个省份。以伏羲和女娲题材为切入点,从艺术风格、雕刻技法、构图方式和人物造型四个方面不仅能够找出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更有利于寻找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痕迹。第一章将对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和史料记载进行介绍和梳理,重点放在汉魏时期之前的神话传说和史料。神话传说和史料记载是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集中梳理汉魏时期之前的神话传说和史料,能够更加清楚的掌握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有利于对汉画像石的内容进行辨析。第二章分别总结山东、河南和陕西三个省份所见的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的特点,并且对于每一个地区的特点都将从艺术风格、雕刻技法、构图方式和人物造型四个方面进行归纳。这三个省份的汉画像石是北方各省当中出土数量最多的,并且各自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个性。第二章就是以伏羲女娲题材作为切入点,对这些特点分别进行整理。第三章将对比山东地区与河南地区的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两个地区的画像石在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更加细腻而河南地区的汉画像石更加粗犷。山东地区汉画像石更多采用凸面雕刻和浅浮雕,河南地区的汉画像石则擅长运用凹面雕刻。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使用了满铺和分层的构图方式。河南地区汉画像石构图方式简单。两个地区汉画像石的人物造型上差别也比较大,如伏羲女娲手中的物体和身体形象。第四章将对比山东地区与陕西地区的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两个地区的汉画像石在艺术风格上有相似的地方,都比较流畅,也都带有细腻的风格,而陕西地区的汉画像石则更加奔放一些。两个地区使用的雕刻技法有相近的地方,但是陕西地区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种类显然更加单一。两个地区的汉画像石都采用了分层分格的方式,只是在细节上有区别,陕西地区的汉画像石在构图方式上不及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繁复。两个地区的汉画像石在人物造型方面有相近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第五章将对比河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河南地区的汉画像石明显更加豪放与粗犷,陕西地区的汉画像石虽然也颇为奔放,但同时具有河南地区汉画像石所不具备的细腻的特点。两个地区汉画像石在使用的雕刻技法方面则完全不同,河南地区汉画像石偏重凹面雕刻,而陕西地区常用凸面雕刻。两个地区汉画像石在构图方式上也有各自特点,河南地区汉画像石构图简单,明快,陕西地区汉画像石构图更加复杂。两个地区汉画像石的人物造型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人物体貌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其他方面则差异明显。
【关键词】:汉画像石 伏羲女娲 山东 河南 陕西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79.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5
- 绪论15-26
- (一)研究现状15-24
- (二)研究方法24
- (三)研究意义24-26
- 第一章、传说和史料中的伏羲女娲26-36
- 第一节、传说中的伏羲女娲26-27
- 第二节、史料中的伏羲27-32
- 第三节、史料中的女娲32-34
- 第四节、伏羲女娲的历史地位和外在形象34-36
- 第二章、北方三省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的特点36-74
- 第一节、山东地区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的特点36-50
- 1.艺术风格36-40
- 2.雕刻技法40-43
- 3.构图方式43-46
- 4.人物造型46-50
- 第二节、河南地区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的特点50-60
- 1.艺术风格50-53
- 2.雕刻技法53-55
- 3.构图方式55-58
- 4.人物造型58-60
- 第三节、陕西地区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的特点60-74
- 1.艺术风格60-65
- 2.雕刻技法65-66
- 3.构图方式66-71
- 4.人物造型71-74
- 第三章、山东地区与河南地区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对比74-86
- 第一节、艺术风格的对比74-76
- 第二节、雕刻技法的对比76-77
- 第三节、构图方式的对比77-79
- 第四节、人物造型的对比79-85
- 第五节、小结85-86
- 第四章、山东地区与陕西地区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对比86-96
- 第一节、艺术风格的对比86-87
- 第二节、雕刻技法的对比87-89
- 第三节、构图方式的对比89-91
- 第四节、人物造型的对比91-94
- 第五节、小结94-96
- 第五章、河南地区与陕西地区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对比96-106
- 第一节、艺术风格的对比96-97
- 第二节、雕刻技法的对比97-98
- 第三节、构图方式的对比98-100
- 第四节、人物造型的对比100-104
- 第五节、小结104-106
- 结语106-108
- 参考文献108-115
- 附录115-116
- 表1 山东、河南、陕西三省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对比表115
- 表2 山东、河南、陕西三省伏羲女娲人物造型对比详表115-116
- 后记116-1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子中;关于汉画像石的文化思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杨希;陕北汉画像石浅说[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3 李江涛,娄宇;汉画像石中的祭祀题材初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汪小洋;江苏汉画像石动物图像的宗教意识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廖开霞,李诗芳,燕燕燕;试谈滕州汉画像石的史料价值[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2年03期
6 彭洋云 ,张文华;痴迷汉画像石的吕风林[J];中州统战;2003年04期
7 李江涛,娄宇;汉画像石中的祭祀题材初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张子中;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精神[J];民族艺术;2004年01期
9 刘辉;;淮北汉画像石初步研究[J];中国书画;2004年04期
10 孙保瑞;论汉画像石刻的光影构成[J];美与时代;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新;;满石风动话线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艺术特色阐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孙怡村;;浅析汉画像石的艺术价值[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瑞峰;;从汉画像石看汉代的阴阳观[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世勇;颜道彩;陈庆峰;;滕州汉画像石分布解析[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冰;;从汉画像石看生存到娱乐的转变[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朱存明;;论汉画像中天地观念的民俗性[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耘;李慧;燕燕燕;颜道彩;;滕州新发现汉画像石初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唐毅;;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董良敏;;“神人操蛇”汉画像石考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郑先兴;;论汉画像艺术中的民间信仰性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州博物馆 吴玲;略谈汉画像石题材中的祭祀供奉[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记者 孙娜;汉画像石新馆确定六大陈列主题[N];徐州日报;2006年
3 记者 高云天 彭春祥;汉画像石精品艺术展今起在连云港市展出[N];徐州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唐红丽;大汉雄风今犹在 汉画像石书汉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唐红丽;汉代厚葬之风孕育了汉画像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蒋英炬 杨爱国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汉画像石研究应立足原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唐红丽;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形象资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朱绍鸿;汉画像石的陈列手法[N];中国文物报;2014年
9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之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彭俐;让汉画像石为奥运服务[N];北京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汪小洋;汉画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3 顾颖;汉画像祥瑞图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史培争;汉画像与历史故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莹;陕北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
2 侯晓宇;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张强;汉画像石艺术的现代化转化之可行性[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4 刘珊宏;汉画像石的文化渊源与艺术特点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5 沈潜;汉画像石中的“绘画感”与“设计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孔琳;汉画像视觉图式的空间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邓攀;河南汉画像石的地域特征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8 吴琼;淮北汉画像石的文化特色及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方欣;汉画像石装饰元素在动画造型中的运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10 梁愿;陕北、晋西彩绘汉画像石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北方三省伏羲女娲题材汉画像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5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65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