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瓷器珐琅器中外交流及价值判断
发布时间:2017-03-26 00:03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的瓷器珐琅器中外交流及价值判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朝以后,民间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很多工艺品种和技法都创自于民间。另外,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异地交流的要求,导致全国工艺美术领域商品贸易的繁荣,各种流派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剧,从而为技法的多样性、创造的丰富性和纹饰的多变性开启了方便之门。远销欧洲的中国瓷器、珐琅器等工艺品引起了欧洲诸国的王公贵族、艺术家和收藏家的浓厚兴趣,在欧洲的文化界、美术界,尤其工艺美术领域,都出现了一股追求中国趣味、崇尚中国风格的热潮。最具代表性还要数欧洲巴洛克艺术风格向与中国趣味接近的罗可可风格的转变。巴洛克风格在路易十四时代曾一度风靡欧洲,它追求一种庄重典雅的艺术感觉,而进入路易十五时代后,代表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的罗可可风格开始流行,这种审美倾向无疑与中国工艺品中自然精致、柔和的艺术风格相协调,这说明中国趣味已经可以影响到当时的主流艺术。东方艺术对欧洲的影响实际是超出美术而波及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的。虽然说把东亚艺术的影响判定为罗可可样式的决定性因素有些过于抬高其价值,但是东亚特别是中国艺术对18世纪欧洲美术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而乾隆时期开始多见以西洋人物、风景、花卉为题材的瓷胎画珐琅图案样式,用色鲜明,画面精美繁缛,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有些图案表现性很强的开光样式,其源头更是可追溯到欧洲罗可可风格以S形、C形或卷涡形的曲线相互缠绕而成的贝壳纹、草叶纹等艺术形式。两者相似的装饰语言,说明了当时对罗可可风格的吸收借鉴。而罗可可装饰风格中纤细华丽、精致繁缛的特点也蕴含着中国瓷器所带来的艺术影响。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经过了罗可可风格的艺术加工,再次回到中国,给清宫瓷胎画珐琅的创制带来深厚的影响。瓷胎画珐琅珐是西方传来的釉料、技法与中国传统瓷器工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瓷器种类。它给清代的瓷器艺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史乃至世界工艺美术史中一颗耀眼的瑰宝。
【关键词】:瓷器 珐琅器 中西方 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J527;K248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导言11-12
- 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瓷器珐琅器工艺现状12-24
- 1.1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制度12-13
- 1.2 明清时期瓷器珐琅器的特征与成就13-23
- 1.3 小结23-24
- 第二章 西欧的中国热24-30
- 2.1 欧洲的中国文化风24-26
- 2.2 18世纪欧洲艺术的中国热26-29
- 2.3 小结29-30
- 第三章 西欧的中国瓷器引入与演变30-41
- 3.1 中国风与罗可可30-33
- 3.2 西欧瓷器工艺的发展与演变33-40
- 3.3 小结40-41
- 第四章 清代欧洲艺术品的回流41-51
- 4.1 艺术品回流后带来的改变41-45
- 4.2 清代珐琅彩中的异国因素及影响45-49
- 4.3 小结49-51
- 结论51-54
- 图版54-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晓;;珐琅器:清宫制造[J];新世纪周刊;2007年20期
2 月明心;;巧鉴珐琅器[J];山西老年;2013年01期
3 王冬;;清乾隆掐丝珐琅器鉴别大全(下篇)——乾隆时期珐琅器的鉴别及市场行情分析[J];艺术市场;2006年01期
4 奕君;;珐琅器艺术品升值空间大[J];中国拍卖;2006年04期
5 郭桂珍;;珐琅器浅谈[J];文物世界;2009年03期
6 王东燕;;美人还需细观赏——掐丝珐琅器的真伪辨识[J];艺术市场;2009年08期
7 郭桂珍;;简述不同时期珐琅器的艺术特色[J];文物世界;2010年03期
8 胡嫔;;“意的再植”与“形的延伸”——浅析中西服装艺术中运用珐琅器物图案设计思维的差异[J];装饰;2012年03期
9 耿宝昌;;五彩斑斓的中国古代珐琅器 清胙偶洳胤├牌骶猍J];收藏;2013年03期
10 朱家n
本文编号:267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67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