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论犍陀罗文化对中国西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12 20:06
【摘要】:犍陀罗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以广义犍陀罗地区的核心区域塔克西拉、白沙瓦和斯瓦特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论述。犍陀罗地区,以犍陀罗佛教艺术而闻名于世,因此本文以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为主要的依据,将该地区的历史划分为4个时期:传说和史前时期;佛教文明萌芽时期;佛教文明发展时期;佛教文明衰落时期。犍陀罗地区佛教遗址数量巨多。进入19世纪,欧洲探险家、考古学家开始进入该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活动。20世纪以后,以亚历山大·坎宁汉爵士、约翰·马歇尔爵士、大卫·斯普钠博士、简·沃格尔博士等人为主要代表,对该地区的佛教遗址展开进一步地发掘。本文根据佛教遗址具体形制的不同,将犍陀罗地区的佛教遗址划分为三类:(1)佛教城址,主要包括斯尔卡普城、斯尔苏克城、查萨达城。(2)佛教寺院遗址,主要包括塔克西拉地区的朱利安寺庙、莫拉·莫拉杜伽蓝、喀拉宛寺庙,白沙瓦地区的撒赫里·巴赫洛尔寺庙、塔赫特—依—巴依寺庙、斯瓦特地区的布特卡拉I号寺院、塞杜沙里夫一号寺院等。(3)佛塔遗址,主要包括塔克西拉地区的达摩拉吉卡佛塔、鸠那罗佛塔、拉尔查克佛塔、皮帕拉佛塔,白沙瓦地区的沙赫吉—基—德里塔等。这些城址、寺院和佛塔体现了犍陀罗文明发展、兴盛至衰落的脉络,是研究犍陀罗文化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犍陀罗式佛教雕塑,可以根据不同的原料分为石质、陶质、灰泥和金属雕塑等,在犍陀罗地区的各佛教城址、寺庙和佛塔中多有发现,且犍陀罗式佛教雕塑题材丰富,包括佛像、菩萨像、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场景等。此外,在犍陀罗地区各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OI卢文、婆罗迷文铭文,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钱币,这些也代表了犍陀罗文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大约公元纪年前后,佛教开始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域地区,在丝绸之路南北两道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进入20世纪后,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对中国西域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揭露了大量的佛教遗址,盗取了数量巨多、价值珍贵的佛教艺术品。本文拟将丝路南北两道的佛教遗址进行梳理,根据其地域范围的不同划分为:于阗区、鄯善区、疏勒区、龟兹区、焉耆区和高昌区等。本文拟在目前考古文物资料所见的基础上,从佛教寺院布局、佛塔形制和像堂形制、佛教雕塑、文字和钱币等几方面论述犍陀罗文化对中国西域的影响。其中,佛教寺院布局呈现出与犍陀罗地区佛教寺院相似的布局,即前塔(院)后(僧)院的方式,早期的佛教寺院中塔院是主要的礼拜中心,后期塔院和僧院均成为主要的礼拜中心。佛塔形制方面也呈现与犍陀罗地区佛塔相似的方式,以方形塔基为主,圆柱形塔身,覆钵式顶。犍陀罗式佛教雕塑在中国西域地区也有较多的发现,主要包括建筑材料中的犍陀罗式风格以及犍陀罗式佛教雕塑。文字和钱币方面的影响主要是OI卢文、婆罗迷文的传播,以及在丝路南道发现的汉OI二体钱等。这些遗物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证据,也证实中国西域地区在佛教东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图文】:

犍陀罗,核心区域,佛教


第一章 犍陀罗的历史沿革陀罗地区,以著名的佛教遗址和佛教雕塑而著称。其历史发展的脉教艺术的演变过程,将其历史划分为 4 个阶段:佛教文明传播之前时期;佛教文明萌芽时期;佛教文明发展时期;佛教文明衰落时期第一节 传说和史前时期陀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又作乾拖罗、犍陀卫、乾陀罗、健陀罗遍国等。广义的犍陀罗地区包括喀布尔河、斯瓦特河和印度河的许多河(Haro)、索安河(Soan)、达姆拉河(Dhamrah Kas)、伦第河组成的广大区域。犍陀罗的核心区域是白沙瓦峡谷、塔克西拉和斯大区域(图 1-1)。

平面图,平面图,街道,主街


是沿着探沟的两侧开展工作,但最主要的工作集中在第 II 层,即斯基泰晚期—帕提亚时期。斯尔卡普城的整体布局如图所示(2-1),其整体是规则的棋盘状,是希腊化特别明显的体现。发掘揭露的城址包括1条主街、13条街道、24处街区(Block),其中东侧的建筑分别被标记为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西侧的建筑相应地标记为 A’, B’, C’, D’, E’, F’, G’, H’, I’, J’, K’, 所有的建筑结构较为相似,都呈长方形,周围被一排房间环绕,,每座建筑的中间都有一座朝向主街的较小的佛塔,各建筑物之间都被一条狭窄的街道所分隔,这些街道由北至南依次标记为:第 1街、第 2 街、第 3 街、第 4 街……第 10 街、第 11 街、第 12 街、第 13 街。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满盈盈;;犍陀罗艺术及其东传龟兹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宋宇;;犍陀罗艺术与佛教[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3 何志国;;佛教偶像起源及其在贵霜朝的交流[J];敦煌研究;2010年01期

4 耿剑;;克孜尔佛传遗迹与犍陀罗关系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05期

5 宫治昭;贺小萍;;犍陀罗初期佛像[J];敦煌学辑刊;2006年04期

6 李珉;略论印度中期佛教艺术[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3期

7 林立;焉耆锡格沁地面寺院[J];西域研究;2004年01期

8 王冀青;拉普生与斯坦因所获OI卢文文书[J];敦煌学辑刊;2000年01期

9 林梅村;;古代大夏所出丘就却时代犍陀罗语三藏写卷[J];文物天地;1998年01期

10 林梅村;;犍陀罗语文书地理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力博;犍陀罗雕塑艺术对中国石窟造像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0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10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4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