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秦汉时期汉服结构特点在现代礼服中的应用与探究

发布时间:2020-06-15 20:51
【摘要】:服饰作为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呈现载体,能直接向外界反映出人民的生活状态。在经济、文化逐渐全球化的当代,展现一个民族的外在符号首先以服饰为代表,如APEC那样的国际性活动都安排各国代表以自己本民族服饰着装出席,来彰显文化的独立,而汉服是我国服饰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也势在必行。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化发展的礼仪民族,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服饰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一种途径,其中以秦汉时期的汉服为研究和传承目标,体现出这个时期汉服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汉服在结构特点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当下礼服作为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影响力极具突出,但从明清到现代以来受外来文化影响,使得传统汉服成为了一种尘封的历史记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服饰历史的断层,给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带来了缺失和遗憾。本人希望在现代的礼服设计中使传统汉服服饰结构得到继承与发展,并着眼于现代礼服设计,让汉服的精髓在现代礼服中熠熠升辉,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秦汉时期的汉服对于中华民族服饰研究有着很深的影响,也对当今的汉服研究有很大的价值。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的汉服服饰进行一次初步的系统归纳,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探讨秦汉时期汉服结构特点的差异,并对其深入挖掘,探究服饰所反映出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问题。论文在传统汉服服饰基本结构艺术探究基础上,从服装结构款式、服饰面料及工艺、汉服结构的纹样装饰、汉服结构的色彩装饰、汉服平面式结构与人体形态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现代礼服设计中吸收秦汉时期汉服服饰结构特点并加以结合,让现代礼服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从传统的汉服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礼服为载体使之发扬,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促使国人对本土传统服饰文化具有归属感,重建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现代服饰文化,具有实质性意义,让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得到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新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941.12
【图文】:

结构图,戛纳,龙袍,图片


化必不可少的部分,早已成为特有的民族精神的标志之一。现代礼服所需要的传承,不仅需要把握纹样中内在精神的提取,也要对通过在纹样表象使用中正准确地含义及意义。在古代服饰面料中时常能看到“十二章纹”的运用,其中“龙”、“凤”纹样尊贵,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在现代服饰面料上,而且“十二章纹”的“、辰”也可以点缀到服饰面料上,特别适合现代中式礼服的设计,能表达出继统寓意,同时又不失现代时尚感。在戛纳电影节,中国女星范冰冰将刺有中华案的中式礼服穿出国门,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在服饰面条尊贵的中国龙,极大地突显出女王高贵不可侵犯的形象,让人至今难忘。(如之第二年又身着“仙鹤装”再次亮相戛纳电影节,再一次成为了电影节红毯上风景。(如图 4-6)以红色面料作为礼服主体,将九只栩栩如生造型多变的仙鹤的为底的礼服之上形成飞舞九天的画面。在飞鹤之间点缀着梅、兰、竹、菊的刺丽脱俗气质更加衬出礼服的典雅之美,拖地裙摆上也使礼服增色不少。这俩套但突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色,更加使中式礼服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图片,礼服,秦汉时期


本人通过结合秦汉时期的汉服结构特点,对中式礼服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实践。以下是本人的中式礼服设计效果图和平面结构图,主要设计灵感来源于秦汉时期的服饰款式造型、纹样装饰、色彩装饰与传统手工艺等。图片 5-1一、现代中式礼服设计实践一此款礼服为缘起,因为秦汉时期的汉服基本形制已完全成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亓晓飞;;墨朱流韵——楚汉漆器审美解读[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12期

2 陈伟;王敏;;秦汉时期“分”思想的式微及其原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3 夏铂洋;;秦汉时期史官制度与文化分析[J];知识文库;2017年03期

4 尤联元;;梯田:盛住了水,稳住了土[J];科学之友(上半月);2017年06期

5 骆世军;阿风;;张衡与地动仪[J];小猕猴智力画刊;2017年Z2期

6 王雨竹;;中国古代的信物——符[J];山西老年;2017年10期

7 慕容浩;;秦汉时期科技发展的国际影响与当代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03期

8 廖光萍;;秦汉时期帝王巡游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4年24期

9 徐卫民;秦怀戈;;秦汉时期的关中自然环境[J];南都学坛;2013年05期

10 韩帅;李光伟;;秦汉时期对鹿类资源的利用[J];农业考古;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熊申甫;;秦汉时期黄金货币的辉煌与没落[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五期[C];2006年

2 陈业新;;秦汉时期北方生态与民俗文化[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3 孙华;;秦汉时期的成都[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朱士光;;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对都城建设的影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五、六届年会论文集[C];1987年

5 陈靓;朱泓;郑丽慧;;第十三章 内蒙古东大井东汉时期鲜卑墓葬人骨研究[A];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C];2004年

6 刘朝晖;;秦汉时期闽越的社会形态[A];闽越文化研究——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王元林;;秦汉时期番禺等岭南港口与内地、海上交通的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林干;;秦汉时期的汉匈关系、贸易和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9 刘朝晖;;秦汉时期闽越的社会形态[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李京鹏;秦汉时期合肥就是“大都会”[N];合肥晚报;2017年

2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 夏燕靖;秦汉时期的丝路工艺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

3 记者 龚正龙;南阳遗址为战汉时期中型城址[N];河北日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郭平;秦汉时期辽北异常寒冷[N];辽宁日报;2017年

5 白科;秦汉时期的造船业[N];中国海洋报;2009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辽西并海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高蒙河;秦汉时期的人工墨[N];中国文物报;2010年

8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虎患”、“虎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王子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秦汉时期南岭道路开通的历史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辽宁科技大学鞍山日报商学院教授 王忠伟;秦汉时期 管理思想见皇权[N];鞍山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阎盛国;秦汉时期招降战略战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张捷;秦汉时期财政运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世红;“腹边互动”视野下秦汉时期边疆农业开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4 蒋波;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王霞;秦汉时期儒学的衰落与复兴[D];湖南大学;2017年

6 崔锐;秦汉时期的女性观[D];西北大学;2003年

7 张玲;秦汉关隘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吴俊;秦汉时期广西地区汉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陈咏红;周秦汉时期文士疏离现象与文学流变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国岩;秦汉时期汉服结构特点在现代礼服中的应用与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2 王璐;渭河上游周秦汉时期遗址的聚落考古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3 李文文;秦汉时期少数民族赋税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飞;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变迁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磊;秦汉时期河洛地区少数民族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6 樊金玲;秦汉时期林业的发展及对社会影响考述[D];吉林大学;2006年

7 吴社伟;秦汉时期河洛地区的生态环境[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8 宗金林;秦汉时期河南地区农业与环境条件[D];郑州大学;2009年

9 朱莹;秦汉时期音乐科技史料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10 刘俊霞;秦汉时期西北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4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14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3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