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莫高窟几何形装饰带图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15:05
【摘要】:莫高窟开窟至今1600多年,历经战火和风沙的摧残,虽年代久远,但现在仍有492个洞窟中保留有艺术品。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培育了敦煌人民的审美观念,致使莫高窟从建筑、塑像、壁画乃至装饰图案等诸多方面,都为后人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基因。本文以图像学、类型学为主要研究手段,融合历史学、考古学与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以莫高窟几何形装饰带图案为主体,首先分类型梳理具体图像资料;其次根据发展这些图案的发展流变,从图案设计的角度分析其构成与色彩,并总结演变规律;再次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栏墙纹、联珠圈纹、菱格纹等图案在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化、图案化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本文认为,莫高窟几何形装饰带图案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汉晋开始直至隋唐,本土传统文化的不断积淀和对外来文化的不断吸纳融汇,催生了敦煌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并孕育出独特的莫高窟几何形装饰带图案艺术。敦煌工匠作为创作主体,结合社会生产生活经验,运用智慧和巧思,甚至倾注了信仰的力量,创造出了这些兼具秩序感、内容美、意境美的装饰图案使之作为壁画主体的边框,极大丰富了莫高窟的每一个宗教空间。此外,对莫高窟几何形装饰带图案图案进行实践序列与时代特点的梳理分析,也能为目前尚未完成的莫高窟分期断代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一定的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522
【图文】:

室内景


第一章 莫高窟历代的几何形装饰带图案敦煌自建郡以来,经历东汉、三国、西晋、前凉……直到北周,河西地区晋文化逐渐成熟,莫高窟艺术在此基础上开始勃发。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6 年,营建活动在此后持续了千年。从开窟至今一千六百多年,千年间历经和风沙的摧残,现今仍保留有 492 个有艺术品的洞窟。[1]莫高窟自开始开窟,各种装饰图案便被应用其中。时代不同,窟室形制不同,窟内的图案分布案也随之变化。第一节 北朝北朝时莫高窟的典型窟形为中心塔柱窟,这种窟形源自印度支提窟,经由传入敦煌后,改变了原本覆钵圆形的塔形,变为方形楼阁式,窟顶则由圆拱为两面斜坡的人字披样式。[2]“中心塔柱窟平面多为方形、长方形,后部中方形塔柱,塔柱撑顶,四面开龛,龛内雕塑造像”,[3]莫高窟现存中心塔柱 个,其中北魏时期的最多且最为典型,如第 254、263、257、25l、260 窟

菱形纹


莫高窟几何形装饰带图案研究入敦煌仍带有异域特色的天宫栏墙纹也是北朝几何形装饰带图案形纹)连续菱形纹的菱形纹呈现出最简单纯粹的面貌,少有其他装饰成分,仅以不复排列,构成的图案规律而简洁。这时的菱形纹表现为两种形式出现,以 254 窟、431 窟及 435 窟为典型代表。如图 1-2,254 窟制时首先以白色打底,后用黑色及蓝色在白色底上绘出菱形,角都与其他四个菱形对应,白色底色被黑色、蓝色菱形切割出的外仔细观察这组菱形连续纹中的单位菱形纹,几乎每一个都不尽学意义上的那种“完美”菱形,由此可推测在绘制这组菱形图案构思之后徒手绘制,而非在底色上以线绘出菱格后再涂色,这种35 窟体现的更明显。

菱形纹


是构思之后徒手绘制,而非在底色上以线绘出菱格后再涂色,这种现象、435 窟体现的更明显。图 1-2 北魏 254 窟西壁菱形纹[1] 1-3 所示 431 窟窟顶菱形纹的绘制与 254 窟类似,不过这里的单位菱形扁长,底色之外用色则选用了石青与赭色。同色同列菱形呈现出向右倾,与另一组菱形有一定距离,因此这两组菱形切割出的底色成了不规则状种情况,笔者以为应是工匠故意而为之。从下图左侧图案的开端可以看出菱形从下至上向右倾斜并逐渐变得完整,而最右侧图案末尾虽草草几笔现了这种规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立娜;;汉代图案对现代汉字字体设计的启示[J];大舞台;2015年10期

2 张世奇;沙武田;;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综述[J];西夏研究;2014年04期

3 董晓荣;;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高阳;;敦煌早期和晚期石窟中几何图案建筑装饰的特色[J];装饰;2010年10期

5 张静;梁昭华;陈熊俊;;敦煌唐代藻井图案中边饰纹样的基本特征[J];美术大观;2009年09期

6 潘t

本文编号:2764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64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5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