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
发布时间:2020-07-23 01:03
【摘要】:本论文以“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研究”为题,探索和研究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造型特征等。意在弘扬民族文化。 第一章为概述,简论人与植物之间亲密与和谐的关系。 第二章论述滥觞期(远古至汉代)植物纹样。本时期植物纹样处于发生和发展阶段,是植物原生态向其艺术形态的转变阶段。 滥觞期典型纹样为太阳神花和太阳神树。这些花瓣纹、树纹和枝叶状纹饰,除了在形象上与植物有一定的象形关系外,还有神秘的原始宗教含义,因而史前植物纹样表面看是装饰,实质是在表达思想。 第三章论述转型期(魏晋南北朝)植物纹样。本时期多种外来文化源源输入。外来文化带来了新风,也与中国本土艺术在交融中时有碰撞。本时期重点分析的典型纹样有莲纹和忍冬纹。中国是莲荷的故乡。莲荷自春秋始就被用作装饰纹样,其象征天穹的意义十分明显。它与佛教莲纹的内涵有共通之处,而后者在形式上有许多新创。忍冬纹的综合性不仅存在于它的起源上,还体现在它的形象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纹样的作用和影响是明显的。 第四章论述发展期(隋、唐)的植物纹样。大唐盛世,域外文化与本土文化、周边文化与中原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贵族文化与士庶文化并存互容,多元化和兼容性浸漫着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本章第二节分析了隋唐植物纹样的具体特征和典型纹样。 第五章论述兴盛期(五代、宋、元)植物纹样。本时期士大夫文化的兴起,使纹样凸显儒雅精神,纹样理性化、诗意化,显得格外精致清新;平民文化的渐进,又使高雅纹样平民化、宗教纹样通俗化,主题形象皆富生活情趣。花鸟画的兴盛则增强了纹样的绘画性和写实性。 本时期中国植物纹样类型齐全,风格多样,构成形式基本定型,是宋元植物纹样已臻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六章论述普及期(明、清)的植物纹样。本时期植物纹样面临各种新变化。一是文化性质的变化;二是价值取向的变化;三是纹样类型的变化。 吉祥纹样可说是本时期典型纹样。吉祥,人生的祈愿,在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情结。它是永远的大众艺术。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522
【图文】:
(一)、与天时的关系天时即农时。植物的育种、萌发、开花、结果等都有一定的规律。“物其有矣,唯其时矣.”l“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2这里的“时”,可以说是季节。《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王祯《农书·授时篇》:“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我国古代历书,以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关系包涵了天文、气象等因素,其变化所遵循的秩序对应着农事,世代称为农历。体现了植物与“天”的关系。这里的“时”,也可以理解成物候。以动、植物的行为或状态变化与农时相联系。《吕氏春秋·任地》“草揣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营始生,葛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寂,此告民地宝尽死。”这是一种以物比物,以物定时的方法,因为有时一物的盛衰与另一物的兴亡在某些方面会有相通。古人对植物与天的关系,照例会从“万物有灵”角度来理解。新莽时制有一传世量器—方斗(制于公元9年),斗壁四侧有凤纹、禾纹、麻纹、麦纹、豆纹及黍纹(图n一1)。凤纹系铸制,浅浮雕,其余纹饰皆为彩绘。应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发挥。按瑞应,“王道兴则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酸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放郊。”3
5abed图11一5花瓣纹彩陶a、b河南陕县出土,c、d江苏邱县出土(采自: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56页)(2)、象征生殖器有学者推测:远古先民曾将多种植物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其中木本植物有桑、梅、花椒、木瓜、木桃、木李、蔷薇等,草木植物可能有营、繁、苹、黄、摧、荷华、芍药、著草等,还有瓜瓤、葫芦。这些植物的大多数,后来都在《诗经》中出现,演化为女性的象征“。至今,表面上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
蒲猕⒄乖戳鞯诙錅吕慕钇凇
本文编号:2766622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522
【图文】:
(一)、与天时的关系天时即农时。植物的育种、萌发、开花、结果等都有一定的规律。“物其有矣,唯其时矣.”l“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2这里的“时”,可以说是季节。《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王祯《农书·授时篇》:“四时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故曰虽有智者,不能冬种而春收”。我国古代历书,以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关系包涵了天文、气象等因素,其变化所遵循的秩序对应着农事,世代称为农历。体现了植物与“天”的关系。这里的“时”,也可以理解成物候。以动、植物的行为或状态变化与农时相联系。《吕氏春秋·任地》“草揣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营始生,葛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寂,此告民地宝尽死。”这是一种以物比物,以物定时的方法,因为有时一物的盛衰与另一物的兴亡在某些方面会有相通。古人对植物与天的关系,照例会从“万物有灵”角度来理解。新莽时制有一传世量器—方斗(制于公元9年),斗壁四侧有凤纹、禾纹、麻纹、麦纹、豆纹及黍纹(图n一1)。凤纹系铸制,浅浮雕,其余纹饰皆为彩绘。应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发挥。按瑞应,“王道兴则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酸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放郊。”3
5abed图11一5花瓣纹彩陶a、b河南陕县出土,c、d江苏邱县出土(采自: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1期,56页)(2)、象征生殖器有学者推测:远古先民曾将多种植物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其中木本植物有桑、梅、花椒、木瓜、木桃、木李、蔷薇等,草木植物可能有营、繁、苹、黄、摧、荷华、芍药、著草等,还有瓜瓤、葫芦。这些植物的大多数,后来都在《诗经》中出现,演化为女性的象征“。至今,表面上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
蒲猕⒄乖戳鞯诙錅吕慕钇凇
本文编号:2766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66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