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7 22:05
【摘要】:磁州窑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它为人所知源自1918年河北省巨鹿镇宋代古城的发现,伴随着之后天津博物院的调查和北平历史博物馆的发掘,这一史籍中绝少提及的民间窑场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瓷器上所绘的精美纹饰而闻名。磁州窑始烧于五代后期或北宋初年,从初创伊始,就积极地吸取和采用其他窑场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并结合自身情况大胆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历经多方借鉴和摸索,终于创制出独具魅力的瓷器彩绘装饰,自北宋晚期至金代而渐臻成熟并达到鼎盛。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高度发展,制瓷业繁荣兴旺的宋金时期,磁州窑质朴、生动、明快、豪放的彩绘装饰形成鲜明的特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即以宋金时期磁州窑的彩绘装饰为对象作综合深入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提出对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装饰进行专门探讨的意义。经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搜集和整理,陈述有关磁州窑及其彩绘装饰的研究史,介绍与本论题相关的观点和成果,并对研究对象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提出相应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对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进行类型分析与历史分期。类型分析选取的典型的主题纹饰是时代地域、文化传统、审美意识、思想观念、社会风尚、民族习俗等在瓷器装饰上的集中反映。按照题材内容将其分为四大类:植物类纹饰、动物类纹饰、人物类纹饰、山水类纹饰,每一大类中根据具体情况再细分小目。首先,分别简述每一类目纹饰在宋金以前的历史发展源流。因为瓷器上的装饰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有其历史渊源,以往和同时代艺术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都会对其发展演变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然后,在对彩绘汇总、梳理、比对、归类的基础上,进行考古类型学的考察。为了便于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剖析彩绘的总体面貌,标本的来源相当广泛,既有考古发掘的窑址、墓葬和窖藏等资料,也有传世的私人和馆藏器物,对后者做到慎重辨识和采用。最后,探讨宋金磁州窑彩绘的历史分期及具体时代。根据进行类型分析的器物在考古单位(窑址、墓葬、窖藏等)中的共存关系、窑址中的地层叠压或打破关系和相关纪年资料,结合彩绘装饰的工艺技法、布局构成、表现手法和审美风格等特征,以磁州窑的中心窑场——观台窑址的历史分期为参照,将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的发展演变划分为三期。在确定分期的基础上,对各期特点和具体年代展开讨论。第二章剖析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形成的社会背景并论述在该背景下彩绘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特点。宋金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艺术审美、陶瓷产业等方面因素对磁州窑及其彩绘装饰的兴衰具有不同程度的决定、影响和制约作用。北宋结束了五代的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持了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施行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辉煌时期。当政者开明的立场和对文化的推崇导致思想的开放与文化的发达,促进了文人阶层的壮大和平民文化的兴起以及文化知识的推广普及。学术文化讲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理论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和实践。北宋宫廷对文艺的垂青和提倡带动全社会对艺术的崇尚和追求,开创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且更加趋向平民化、世俗化。宋代社会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远超前代。在女真人灭辽、侵宋的攻掠中,北方广大地区(也就是磁州窑的主要窑场所在地)遭到巨大破坏,形成金国与南宋南北对峙的格局后,金人采取措施促进休养生息,社会经济逐渐复苏,总体上可视为北宋的延续和发展,有的方面已超过北宋时的水平。金朝向“金源内地”移民和将猛安谋克部外迁的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流。金廷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迁都燕京等举措也都有力地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和汉化。文化的交融体现在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延续下来,女真族文化由于受到冲击而选择接受并加快转变,同时为前者注入新的因素。金代文艺明显受到北宋的影响。北宋时居于主导地位的宫廷文化和士大夫文化被削弱,庶民文化艺术获得机遇而蓬勃发展。宋金时期陶瓷产业在技术、工艺上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燃料以煤代柴、窑炉结构的改进、装烧技术的变革和装饰工艺的创新等几方面。磁州窑彩绘装饰是在宋金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发展阶段和进程,一方面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经济发达、文艺繁荣、制瓷业兴盛的真实反映。第三章总结宋金磁州窑彩绘的艺术特征及装饰工艺的发展演变。艺术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题材内容方面。注重对客观世界的忠实再现和源于现实生活的体悟表现,显示出写实化和世俗化倾向。既博取各门艺术之长,又把握陶瓷手工业的传统和规律。第二、构图布局方面。从装饰的角度看,分为三种类型:图案装饰构图;接近国画的装饰、图案式的排列;单一的接近国画的装饰构图。从绘画的角度看,具有三种特征:满繁与疏简;裁切与整体;节奏与韵律。第三、工艺技法方面。刀签的特点在于稳健和力度,毛笔的长处在于挥洒自如,二者的配合亦能相应成趣。率意摆脱了拘谨刻板,工致避免了粗放简陋。笔墨技法具有圆满纯熟、精准简练的表现力。第四、风格审美方面。对图案与绘画兼收并蓄,装饰性与写实性相辅相成。单体与组合两种形式效果各异,宋金时期流行的组合形式影响深远。彩绘还因其民窑的属性而体现出程式与自由两种特征。第五、在归纳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艺术特征的前提下,探讨其装饰工艺的发展演变。磁州窑彩绘几种主要装饰工艺题材趋同,效果相近,说明了相互间的联系和相通之处,但实际上各自又有着不同的渊源、形成路径和风格特点。所以,比较它们与前期和同期装饰工艺之间的关联,揭示它们产生、发展、成熟直至衰落的脉络和互相影响的进程,可以更好地认清它们共有的面貌、各自的规律与阶段性特征以及持续发展或最终消亡的动因。第四章探讨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与同时期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联。按照第一章所分四大类:植物类纹饰、动物类纹饰、人物类纹饰、山水类纹饰,在每一类中抽取有代表性的彩绘装饰图样,广泛联系宋金时期其他各门类艺术形式和作品,其中涉及绘画(主要为传世纸绢绘画、墓葬壁画、宗教壁画、建筑彩绘、木刻版画等)、雕塑(主要有墓葬雕塑、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建筑雕塑、陶瓷雕塑等)、金属工艺(主要有金银器、铜器等)、染织、漆器等,力图发掘磁州窑彩绘与宋金时期其他艺术门类的关联。从图像学、美术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研究,比较它们之间的近似与差异,探寻它们内容形式传承与变异的源头,阐释它们互相发生作用的动因、路径、过程和结果,从而能够发现: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受到同时代诸多艺术门类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可以看到,磁州窑彩绘也给其他艺术以或多或少的潜在影响。第五章阐述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所反映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时代的更迭、地域的差异,装饰纹样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是从古至今不同社会阶段中神灵崇拜、巫祝祭祀、礼仪制度、审美喜好、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民俗心理、地理气候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都与特定的时代、民族文化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很多方面对促其产生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鲜明而直接的反映。透过这些纹饰,我们可以了解生活在那个时代并创造且欣赏它们的主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便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它的题材、样式及风格等也反映出典型的时代思想观念,大体上涵盖着如下五类。第一、封建礼制。一方面体现了皇权威仪。另一方面规范着礼法纲常。第二、祈子延寿。表明了人们追求种族和生命延续的强烈生命意识。第三、纳吉禳灾。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害、保佑平安的共同心理。第四、福贵功利。透露着人们对幸福美满、富贵荣华和功名利禄的向往。第五、修身立德。主要分为高节迈俗、清正廉洁、守德知礼等几类。本文通过以上各项内容的全面剖释,归纳了宋金磁州窑彩绘装饰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阐明了它与当时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论述了它别具一格的艺术样式与特征,探讨了它与同期各类艺术之关联,引申出它承载传达的观念习尚。其中,第一章对典型主题纹饰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明确的分期断代,第四章深入探讨磁州窑彩绘与同时代艺术的广泛关联,这两部分核心内容是以往相关研究中尚未有过的,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最后,本文得出如下认识:宋金时期磁州窑彩绘装饰博采众长,结合自身实际,创造出满足民众和市场需求,饱含浓郁生活气息,意趣盎然、雅俗共赏、极富个性的风格体系。同时,我们应进一步看到,这些艺术的缔造者——民间画工匠师们的非凡创造力和杰出贡献,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876.3
【图文】:

磁州窑,蹴鞠


彩绘还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了当时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如人物类题材逡逑中较多出现的蹴鞠图纹即生动地再现了宋金时期风靡于社会上下各个阶层的蹴逡逑鞠活动(图3.2)。蹴鞠最早起源于战国,汉唐时期就己相当普及,成为一门传逡逑统娱乐活动,宋代从皇帝贵族、文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皆热衷于此。当时蹴鞠逡逑活动的盛行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邋1的逡逑描述可窥一斑。逡逑图3.邋1磁州窑彩绘鱼藻纹逦图3.邋2磁州窑彩绘蹴鞠纹逡逑二、承继与发展逡逑这里所说的承继与发展同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承继”是指在逡逑中国艺术起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保留下来的所有优秀成果是后世艺术持逡逑续进步用之不竭的源源动力,人们历来重视对传统的接受和传承。另一方面,“发逡逑展”是指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有着本身的成就积淀和发展规律,既要虚心学习、逡逑1邋(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逡逑161逡逑

图案,国画


要斟酌器物形体的制约,又要根据造型特点尽情发挥。逡逑在具体的构图方式上,有学者将之分为三种类型:一、图案装饰构图;二、逡逑近国画的装饰、图案式的排列;三、单一的接近国画的装饰构图i。第一种构逡逑可简称为图案类构图,追求严整和条理化,多用于植物类花草图案,往往纹饰逡逑身也作装饰性变形处理,彩绘中的牡丹纹有此类代表(图3.3)。第二种可简逡逑为国画兼图案类构图,构图主体纹饰利用了绘画的造型手法,排布上呈现图案逡逑的装饰效果,以植物类题材应用较多,像牡丹纹(图3.4);动物类也有但少逡逑,如彩绘雁纹中的“雁衔芦”纹(图3.5);其他还有很多也属此类,比如纹逡逑布局特别强调中轴对称的,莲纹中可以见到(图3.6)。第三种可简称为国画逡逑构图,构图则完全是发挥了绘画的表现形式,动物类、人物类和山水类题材中逡逑多采用,山水纹最为典型(图3.7)。从中也可以看出,前两种构图偏重于载逡逑一一器物的因素,植物类更为适合;后一种构图则显示出纹饰由图案向绘画转逡逑的独立表现倾向。逡逑

国画


要斟酌器物形体的制约,又要根据造型特点尽情发挥。逡逑在具体的构图方式上,有学者将之分为三种类型:一、图案装饰构图;二、逡逑近国画的装饰、图案式的排列;三、单一的接近国画的装饰构图i。第一种构逡逑可简称为图案类构图,追求严整和条理化,多用于植物类花草图案,往往纹饰逡逑身也作装饰性变形处理,彩绘中的牡丹纹有此类代表(图3.3)。第二种可简逡逑为国画兼图案类构图,构图主体纹饰利用了绘画的造型手法,排布上呈现图案逡逑的装饰效果,以植物类题材应用较多,像牡丹纹(图3.4);动物类也有但少逡逑,如彩绘雁纹中的“雁衔芦”纹(图3.5);其他还有很多也属此类,比如纹逡逑布局特别强调中轴对称的,莲纹中可以见到(图3.6)。第三种可简称为国画逡逑构图,构图则完全是发挥了绘画的表现形式,动物类、人物类和山水类题材中逡逑多采用,山水纹最为典型(图3.7)。从中也可以看出,前两种构图偏重于载逡逑一一器物的因素,植物类更为适合;后一种构图则显示出纹饰由图案向绘画转逡逑的独立表现倾向。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吕军;周高亮;;金代红绿彩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传承[J];中原文物;2011年03期

2 秦大树;马忠理;;论红绿彩瓷器[J];文物;1997年10期

3 李虎侯;磁州窑古瓷中微量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J];分析试验室;1985年08期

4 邓白;略谈我国古代陶瓷的装饰艺术[J];硅酸盐学报;1978年04期

5 赵青云 ,王典章;新安古窑址的新发现[J];中原文物;1978年01期

6 安金槐;贾峨;;河南省密县、登封唐宋窑址调查简报[J];文物;1964年02期

7 陈万里;磁州窑的过去及未来[J];装饰;1958年02期



本文编号:2772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72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3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