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保护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22:31

  本文关键词: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保护规划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安镇村 传统村落 保护规划 真实性 完整性


【摘要】: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是重庆市第一个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的传统村落,随着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加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工作陆续展开。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保护规划项目就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实践。青羊镇安镇村处于涪陵区西南丘陵山区,始建于北宋年间,发展于明末清初移民时代,至今依然留存着以石龙井、戴家堰等7座陈万宝家族庄园建筑群为主的大量传统建筑和农业基础设施,是川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农耕村落。本文研究安镇村这一传统村落的特色。从安镇村的发展历史和村落经济及传统宗族社会关系出发,研究村落历史文化特色;从自然景观、人地关系和院落建筑之间关系出发,研究村落格局的特色;从建筑的环境关系、平面类型、建筑选材、营造技术和建筑装饰出发,研究安镇村传统建筑的特色。并在与地区其他传统村落的对比研究中,提取安镇村村落和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村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而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原住农民对生活质量改善的强烈要求,沿公路而建的新建镇区中心和村落建筑的更新建设开始影响村落的传统风貌。本文研究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的村落现状,肯定安镇村传统风貌和传统建筑的保存现状,并归纳总结村落格局、自然环境和传统建筑现存的问题,提出安镇村保护规划的要点。针对安镇村现存的问题和保护规划要点,本文依据国家相关管理条例,以整体性、真实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安镇村进行保护区划,保护传统村落自然景观和村落格局;针对现存传统建筑进行评价分级,并对各传统建筑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针对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适宜的环境空间保护修复方案。并为适应村落发展的需求变化,针对村落现代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提出相应的道路、基础服务、消防设施和建筑内部更新的规划。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川东地区现存的以农耕环境为依托的散居村落。本文以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保护规划实践为例进行探讨,以期为川东地区其他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安镇村 传统村落 保护规划 真实性 完整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2.2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14
  • 1 绪论14-20
  • 1.1 研究的缘起14-15
  • 1.1.1 传统村落保护的现实紧迫性14
  • 1.1.2 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14-15
  • 1.2 研究的意义15-16
  • 1.2.1 巴渝村落文化的深化研究15
  • 1.2.2 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实践15-16
  • 1.2.3 安镇村保护实践的科学依据16
  • 1.3 研究的目的16
  • 1.4 研究的方法16-20
  • 1.4.1 理论文献研究16-17
  • 1.4.2 现场基础调研17
  • 1.4.3 分析归纳总结17
  • 1.4.4 研究的内容17-20
  • 2 安镇村保护规划理论研究20-30
  • 2.1 对传统村落保护的认识20-23
  • 2.1.1 传统村落保护的发展历程20-21
  • 2.1.2 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保障21-22
  • 2.1.3 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容要素22-23
  • 2.2 对传统村落发展的认识23-24
  • 2.2.1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23
  • 2.2.2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几种模式23-24
  • 2.3 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认识24-28
  • 2.3.1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24-25
  • 2.3.2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25-26
  • 2.3.3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基本理念26-28
  • 2.4 安镇村保护发展规划的理念28-30
  • 2.4.1 安镇村保护规划的内容28
  • 2.4.2 安镇村保护规划的理念28
  • 2.4.3 安镇村发展定位与模式28-30
  • 3 安镇村的特色和价值30-82
  • 3.1 安镇村的历史文化特色30-39
  • 3.1.1 陈氏宗族发展和村落建设30-32
  • 3.1.2 安镇村的农耕经济发展32-36
  • 3.1.3 安镇村的村落文化发展36-38
  • 3.1.4 温情脉脉的宗族社会关系38-39
  • 3.2 安镇村的环境特色39-50
  • 3.2.1 山峦起伏的浅丘地貌40-43
  • 3.2.2 山水一体的田园风光43-44
  • 3.2.3 血缘为脉的宗族聚落44-45
  • 3.2.4 土地为依托的建筑院落45-48
  • 3.2.5 社会阶层为系的团组居住48-49
  • 3.2.6 安全便捷为目的联络体系49-50
  • 3.3 安镇村建筑特色50-74
  • 3.3.1 因地制宜的环境关系51-54
  • 3.3.2 灵活多变的平面类型54-61
  • 3.3.3 丰富多样的建筑材料61-63
  • 3.3.4 地域适宜的营造技术63-67
  • 3.3.5 主题鲜明的建筑装饰67-74
  • 3.4 安镇村的价值74-82
  • 3.4.1 安镇村的历史价值74-75
  • 3.4.2 安镇村的艺术价值75-78
  • 3.4.3 安镇村的科学价值78-79
  • 3.4.4 安镇村的社会价值79-82
  • 4 安镇村现状82-94
  • 4.1 村落环境现状82-85
  • 4.1.1 新建镇区中心分隔传统村落82-83
  • 4.1.2 现存传统村落保持完整格局83-85
  • 4.2 建筑保存现状85-91
  • 4.2.1 传统建筑保存现状85-90
  • 4.2.2 历史建筑保护困境90-91
  • 4.3 历史环境现状91-94
  • 4.3.1 以农业为主的经济91
  • 4.3.2 历史遗迹保存良好91-94
  • 5 安镇村的保护规划94-136
  • 5.1 安镇村保护区划94-98
  • 5.1.1 以村落整体为原则的核心保护区94-96
  • 5.1.2 以视觉景观为标准的建设控制区96-98
  • 5.2 村落环境的保护98-104
  • 5.2.1 自然环境景观保护98-103
  • 5.2.2 村落格局保护规划103-104
  • 5.3 历史建筑的保护104-126
  • 5.3.1 村落建筑的评定分类104-106
  • 5.3.2 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106-120
  • 5.3.3 现代建筑的风貌整改120-122
  • 5.3.4 建筑环境的保护修复122-126
  • 5.4 历史环境的保护126-129
  • 5.4.1 保护传统农耕文化126-127
  • 5.4.2 保护历史文化遗迹127-129
  • 5.5 基础设施的改善129-136
  • 5.5.1 道路交通的改善129-131
  • 5.5.2 基础服务的改善131-133
  • 5.5.3 消防设施的提高133-134
  • 5.5.4 建筑设备的更新134-136
  • 6 结语136-140
  • 6.1 安镇村保护规划的结论136-137
  • 6.1.1 分析主要理论实践成果,总结安镇村保护规划理念136
  • 6.1.2 调研村落历史文化遗产,分析安镇村的特色和价值136-137
  • 6.1.3 针对特色价值及其现状,提出安镇村保护规划策略137
  • 6.2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思考137-139
  • 6.2.1 以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的建筑环境整体保护137-138
  • 6.2.2 基于核心价值和特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护138
  • 6.2.3 以历史真实性为依据的村落风貌多样性保护138-139
  • 6.2.4 立足于价值认知和社区意识觉醒的村落保护139
  • 6.3 本文研究的局限与不足139-140
  • 致谢140-142
  • 参考文献142-146
  • 附录146-147
  • A. 关于安镇村陈氏家族历史及村落历史的资料信息来源146-147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鑫;王勤熙;罗腾杰;;基于环境适应性的北m8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浅析[J];建筑与文化;2015年04期

2 周乾松;;城镇化过程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J];城乡建设;2014年08期

3 童成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4年02期

4 戴彦;;区域拟合研究: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方向[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12期

5 曹迎春;张玉坤;;“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建筑学报;2013年12期

6 钮卫东;许业和;吴佳斐;;基于文化线路考量的乡土遗产保护——以苏州东山陆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年S2期

7 张鹰;申绍杰;陈小辉;;基于愈合概念的浦源古村落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J];建筑学报;2008年12期

8 梁雪;;自然景观在村镇环境构成中的价值与作用[J];南方建筑;2008年05期

9 周邦君;;晚清四川鸦片生产及其动因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周邦君;清代四川粮食亩产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研究[J];中国农史;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家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张万玲;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途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5 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雪;北京焦庄户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历程及其实施评价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2 蒋刚;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张淇;大埔县传统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庞春林;广西历史文化名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5 王雷;历史文化名村活态遗产保护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陈渝;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7 孙敬兰;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马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政策评价标准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9 李晓源;古村的呼唤[D];天津大学;2012年

10 黄璐;社区营造视角下的梅州客家古村落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09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709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1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