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明清巴渝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17:05

  本文关键词:明清巴渝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特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巴渝宗祠 明清时期 建筑特色 地域文化 营造技术


【摘要】:传统宗祠作为民间祭祀活动载体,其遗存较多、分布也较广泛,也是地域物质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传统宗祠建筑形制与营建技术厚植于其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地域生产力、技术水平的发展,深刻的反映着地域的生活、生产习俗与方式、地域民风、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的审美、价值观念。基于封建伦理礼仪制度的传统宗祠建筑形制具有严格的礼制规范,空间形制相对固定,其建筑主要以院落为单元,以纵向院落组合为主,局部附以横向院落,建筑形制很好的适应于宗族的祭祀秩序与功能需要,同时在明清时期政府广泛推行的“族正制度”强化了宗族祠堂在民间的公共议事等基层管理的属性,拓展了宗祠建筑的功能也使得民间宗祠功能与空间不断扩展。传统宗祠空间承载了传统祭祀文化生活,见证了从严格的家祭到祠祭的演变历程,包含着多元的人地关系。巴渝地域文化作为外来移民文化与本土地域文化碰撞下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文化的多元性与地缘特征。巴渝宗祠建筑作为乡土建筑充分反映出这种明显带有移民文化元素又同时包含着地域建筑形制与营建技术的文化特征,进而可以为地域乡土建筑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最有力的的空间原型与营建技术参考。然而伴随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巴渝宗祠不断面临着被荒废、被拆除等的风险,宗祠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符号,亟待开展相关研究与保护工作。论文通过七个部分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主要列举了现有研究近况以及此次研究的范围界定,认为周边地区都深入开展了对于宗祠文化的研究,而巴渝地区的研究屈指可数;第二部分分析了巴渝地区宗祠的物质与精神的生成环境及发展动因;第三章研究宗祠建筑的建筑形制特征,并基于类型学分类法,对其从选址布局、平面形制、功能空间特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其营建特征;第四章研究、梳理了巴渝宗祠建筑的地域营建技术、结构样式、装饰工艺特色,及其与建筑空间形态的关系,并归纳总结了不同营建技术所形成的典型宗祠建筑空间与形态;第五章对巴渝地区传统宗祠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总结,揭示其建筑空间形制背后的地域文化因素;第六章对巴渝地区传统宗祠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方式进行了分析,结合现阶段宗祠建筑保护的问题,整理并提出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第七章对论文的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认为巴渝宗祠是基于地缘性合力影响下的特色建筑空间。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希望能较为整体性地诠释巴渝地区传统宗祠建筑特色,并为巴渝宗祠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为地域文化与乡土建筑的继承、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巴渝宗祠 明清时期 建筑特色 地域文化 营造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51;TU-8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7
  • 1 绪论17-29
  • 1.1 研究主题及范围17-21
  • 1.1.1 选题缘起和背景17-19
  • 1.1.2 主题的界定19-2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21-23
  • 1.2.1 社会科学关于宗族祠堂的人文历史研究21
  • 1.2.2 建筑学领域关于宗族祠堂的建筑研究21
  • 1.2.3“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研究21-22
  • 1.2.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22-23
  • 1.3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23-27
  • 1.3.1 研究意义23-25
  • 1.3.2 研究方法和框架25-27
  • 1.4 论文探新27-29
  • 2 巴渝宗族祠堂的历史地理背景29-51
  • 2.1 巴渝地区建筑的民族学背景29-33
  • 2.1.1 民族渊源与巴文化特征29-30
  • 2.1.2 巴渝原始宗教信仰30-33
  • 2.1.3 民族民风民俗文化33
  • 2.2 巴渝移民与文化融合发展——移民本土化和传统社会形成33-39
  • 2.2.1 明朝以前巴渝移民历史概述34-36
  • 2.2.2 明朝以前巴渝移民“血缘”与“地缘”关系36-37
  • 2.2.3 明清“湖广填四川”与巴渝社会发展37-39
  • 2.3 巴渝地区宗族祠堂的历史发展背景39-50
  • 2.3.1 民间祭祀与宗祠演变——从上层社会向社会下层移动39-44
  • 2.3.2 巴渝宗族祠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宗祠产生的内在动因44-47
  • 2.3.3 巴渝宗族祠堂的现状与基本特征——“小、旧、散、远”47-49
  • 2.3.4 巴渝宗族祠堂的调查与研究经过49-50
  • 2.4 小结50-51
  • 3 文化共同体——巴渝宗族祠堂的建筑形制特色研究51-109
  • 3.1 宗族祠堂的选址与规模51-61
  • 3.1.1 巴渝地区原始聚落选址51-53
  • 3.1.2 巴渝地区宗族祠堂的选址:“环境—形态”一体化山地营造53-59
  • 3.1.3 风水学与巴渝地区宗祠选址:“卜居”与“定向”的生态意识59-61
  • 3.2 宗族祠堂的平面形制及其特点61-75
  • 3.2.1 明清宗族祠堂形制考证研究61-64
  • 3.2.2 巴渝地区族谱中的宗祠建筑形制研究64-67
  • 3.2.3 以“合院式”和“寨堡式”为主的平面布局67-73
  • 3.2.4 宗祠平面形制的生成及衍化:“轴线秩序与院落同构”73-75
  • 3.3 宗族祠堂的建筑功能空间特色75-107
  • 3.3.1 权力标示——入口立面形态76-78
  • 3.3.2 以礼为序——集中式空间组合与重门序列78-88
  • 3.3.3 敬神娱人——祭祀空间的功能需求与空间布局88-102
  • 3.3.4 多元功能复合与扩展——防卫与教化102-106
  • 3.3.5 宗祠建筑功能空间的生成及衍化:“单一化”与“文本化”106-107
  • 3.4 小结107-109
  • 4 地域风俗——巴渝宗族祠堂的建筑营造特色研究109-157
  • 4.1 宗族祠堂的地域营建特点——地域营造技术与宗祠建筑109-123
  • 4.1.1 宗族祠堂的构筑材料类型109-110
  • 4.1.2 宗族祠堂的木构架技术110-113
  • 4.1.3 宗族祠堂的夯筑技术113-116
  • 4.1.4 宗族祠堂的砖石砌筑技术116-123
  • 4.2 宗族祠堂的结构样式特点——宗祠的结构的地域多样性123-139
  • 4.2.1 抬梁与穿斗结合的结构样式123-127
  • 4.2.2 宗族祠堂特殊的三檩构架127-129
  • 4.2.3 宗族祠堂屋檐出挑空间与构造129-133
  • 4.2.4 宗族祠堂建筑屋顶形态与构造133-139
  • 4.3 宗族祠堂的装饰工艺特点——地缘文化融合下的装饰139-156
  • 4.3.1 封火山墙与牌楼门139-148
  • 4.3.2 巴渝宗祠门窗、梁架、轩棚、撑拱148-155
  • 4.3.3 巴渝宗族祠堂楹联、匾额155-156
  • 4.4 小结156-157
  • 5 文化交融——巴渝宗族祠堂的形态生成研究157-221
  • 5.1 地理气候环境与宗族祠堂——宗祠形制与地域环境157-165
  • 5.1.1 地理环境与宗族祠堂157-161
  • 5.1.2 气候环境与宗族祠堂161-165
  • 5.2 巴渝经济环境与宗族祠堂——族田政策与宗祠发展165-176
  • 5.2.1 移民迁徙对宗族祠堂的影响165-169
  • 5.2.2 巴渝生产方式与巴渝宗祠、宗法169-174
  • 5.2.3 国家经济政策与巴渝地区宗祠发展174-176
  • 5.3 巴渝政治组织与宗族祠堂——基层管理与伦理政治性176-192
  • 5.3.1 基层管理制度下的宗族祠堂177-179
  • 5.3.2 巴渝宗族祠堂形制与公共管理179-181
  • 5.3.3 巴渝民间防卫安全与宗族祠堂181-192
  • 5.4 民俗文化环境与宗族祠堂——聚族而居与聚祠而居192-210
  • 5.4.1 巴渝民俗信仰与宗族、宗祠192-195
  • 5.4.2 巴渝民俗民风与宗祠营建195-201
  • 5.4.3 曲艺文化与宗祠戏楼空间201-210
  • 5.5 建筑文化区的规律与宗族祠堂——地缘文化与宗祠形制210-216
  • 5.5.1 核心与边缘的文化特征211-212
  • 5.5.2 地理空间文化区系与宗族祠堂212-216
  • 5.6 巴渝宗族祠堂与会馆、庙宇异同——祠堂文化的拓展性216-220
  • 5.7 小结220-221
  • 6 保护与修复——巴渝宗族祠堂的建筑文化价值与传承221-233
  • 6.1 巴渝地区宗族祠堂建筑文化的价值221-224
  • 6.1.1 宗族祠堂营建的生态人文价值221-223
  • 6.1.2 宗族祠堂营造的科学文化价值223-224
  • 6.1.3 宗族祠堂演变规律的史学研究价值224
  • 6.2 巴渝地区宗族祠堂的现实困境与传承范式224-231
  • 6.2.1 历史环境的剧烈变迁与“文化生态”保护225-226
  • 6.2.2 风貌特色的缺失与基于文化内涵的保护利用226-229
  • 6.2.3 巴渝地域宗族祠堂的发展与展望229-231
  • 6.3 小结231-233
  • 7 结语:地缘性合力影响下的宗族祠堂建筑特色233-237
  • 致谢237-239
  • 参考文献239-243
  • 附录243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243


本文编号:838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838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8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