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装饰艺术论文 >

唐代牡丹风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13:37

  本文关键词:唐代牡丹风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 牡丹 风尚


【摘要】:牡丹是中国著名的特产花卉。最早的牡丹都是野生牡丹,观赏价值不高。从唐代开始牡丹被大量栽培,从山间野花变成了国色天香的花王。在唐代甚至出现了牡丹风尚,从此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本文以唐代牡丹风尚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考查唐代史料,包括文集、笔记、小说、诗歌等,对唐代牡丹风尚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对唐代牡丹风尚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阐述了唐代牡丹风尚的演变过程。唐代以前牡丹还是不甚美观的野生植物,到唐代才开始被大量人工栽培变成了国色天香的花王,出现了牡丹风尚。从社会阶层上看,唐代牡丹风尚最初是作为一种宫廷文化出现的,然后传播到了官僚士人阶层,继而逐渐向下层传播,直至皇宫、官署、士庶之家、寺院各处均有牡丹栽培。从空间上看,唐代牡丹风尚是从长安兴起的,然后由北向南逐渐传播出去。第二部分分析了推动唐代牡丹风尚演变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统治者的推崇,符合唐人的审美取向,唐代园艺技术的发展,以及佛教的发展。其中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是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武则天对牡丹的引种和唐玄宗对牡丹的赏爱是促成牡丹风尚形成的两个重要契机。第三部分讨论唐代牡丹风尚的影响。主要讨论了对风俗活动、花卉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影响。风俗活动方面,出现了牡丹会、牡丹宴,助长了斗花炫富之风。花卉经济方面,促使人们种花卖花以求利,促进了花市的繁荣。文化艺术方面,牡丹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象、绘画题材和装饰图案。牡丹风尚也促进了园艺艺术的内涵和观赏性的提高。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对唐代牡丹风尚进行了一个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看出,唐代牡丹风尚是在唐代特有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同时这种牡丹风尚也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影响。
【关键词】:唐代 牡丹 风尚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42;S685.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0.1 论文缘起9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0.3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12-14
  • 1 牡丹风尚的演变过程14-28
  • 1.1 从山野入庭院14-17
  • 1.1.1 秦汉时以药载本草14-15
  • 1.1.2 魏晋南北朝时发现观赏价值15
  • 1.1.3 隋唐时出现牡丹风尚15-17
  • 1.2 牡丹风尚从上至下传播17-21
  • 1.2.1 崇尚牡丹的宫廷文化17-18
  • 1.2.2 官僚士人喜爱牡丹18-19
  • 1.2.3 佛教寺院广栽牡丹19-21
  • 1.3 牡丹风尚由北向南传播21-28
  • 1.3.1 北方兴起牡丹风尚21-24
  • 1.3.2 牡丹风尚向南传播24-28
  • 2 推动牡丹风尚演变的因素28-42
  • 2.1 受到统治者的推崇28-32
  • 2.1.1 武则天对牡丹的引种28-30
  • 2.1.2 唐玄宗对牡丹的赏爱30-32
  • 2.2 符合唐代审美取向32-36
  • 2.2.1 与唐代整体气质相合32-33
  • 2.2.2 上层社会的喜好引领时代风尚33-34
  • 2.2.3 偏爱较深的紫色和红色34-35
  • 2.2.4 喜欢雍容繁复的造型35-36
  • 2.3 唐代园艺技术发展36-40
  • 2.3.1 颜色越发艳丽多彩36-37
  • 2.3.2 花型越发丰盈雍容37-38
  • 2.3.3 香味仍然芬芳四溢38-39
  • 2.3.4 品种越发丰富多样39
  • 2.3.5 移植技术发展39-40
  • 2.4 受到佛教发展的影响40-42
  • 3 牡丹风尚的影响42-51
  • 3.1 对风俗活动的影响42-44
  • 3.1.1 出现牡丹会42
  • 3.1.2 出现牡丹宴42-43
  • 3.1.3 助长斗花炫富之风43-44
  • 3.2 对花卉经济的影响44-46
  • 3.2.1 促使人们种花卖花以求利44-45
  • 3.2.2 促进花市繁荣45-46
  • 3.3 对文化艺术的影响46-51
  • 3.3.1 丰富诗文意象46-47
  • 3.3.2 拓宽绘画题材47
  • 3.3.3 丰富装饰艺术的式样47-49
  • 3.3.4 提高园艺艺术的内涵及观赏性49-51
  • 结束语51-53
  • 参考文献53-58
  • 致谢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唐代牡丹分布及影响刍议[J];农业考古;2014年01期

2 顾玉兰;;论唐代诗文中的牡丹意象[J];毕节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3 顾玉兰;;从笔记小说看唐代牡丹赏玩习俗[J];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4 骆亚琪;樊志民;;唐代进士宴会中的饮食文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7期

5 付先召;;从唐诗看唐代长安牡丹文化的形成[J];农业考古;2013年01期

6 张秀云;;牡丹皮本草学考证[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7 毕德广;;唐清河张氏墓志考[J];北方文物;2012年03期

8 李丽环;;唐代牡丹图案的造型寓意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9 程旭;师小群;;唐贞顺皇后敬陵石椁[J];文物;2012年05期

10 孔滢;孙明;潘会堂;张启翔;;花香代谢与调控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武军;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的文化与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尹夏清;北朝隋唐石墓门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静;唐代花卉的种植及其商品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94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894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0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