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张宗祥书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08:30

  本文关键词:张宗祥书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张宗祥 书法实践 颜底李面 书学观


【摘要】:民国时期(1912-1949)正处在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政治制度、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社会结构、民众心态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在书法领域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样这是一个名家辈出的时代,张宗祥于其中不以书法名世,但在诸多方面造诣颇深并以学术著称,于书学上却是在古籍辑校之外遣兴而为,但别有一番成就与面貌。由于先生能对各种学养的融会贯通,精于书理探究。结合其书学理论与书法作品可以看出,先生一生有在致力于书学源流考订、碑帖鉴定、书法技法范畴等方面的探索,最终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书法面貌,在当时实为罕见。先生不以书法闻名,但在书法理论的研究上,独树一帜,有《书学源流论》、《论书绝句》、《临池一得》等重要著作、书论行世,都可谓民国书学史上重要成果。本文的研究,从其书法作品与书法理论著作这些方面作些考察。首先,对其学书实践经历的梳理,将其学书历程分为三个时期,通过对其每一个时期学书的内容、作品的分析来归纳总结张宗祥的学书实践历程及书法实践观。其次,通过考察他的几部主要著作《书学源流论》、《论书绝句》中的内容来研究他的书学观点和方法,展现其著作在中国书学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再次,从张宗祥所处的历史时期出发,与同时期的书家放在一起,观察其在书学史研究中所处的位置。最后总结张宗祥书学观念与实践对当代书坛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张宗祥 书法实践 颜底李面 书学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92.1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6
  • 第一节 论文缘起与相关问题说明11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第四节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4
  • 第五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14-16
  • 第一章 张宗祥的身世及交游略考16-24
  • 第一节 张宗祥家世渊源16
  • 第二节 张宗祥的生平阅历16-20
  • 一、早得科名,讲学为生16-17
  • 二、为官生涯17-18
  • 三、重振西泠印社18-20
  • (一) 为恢复西泠印社上诉提案18-19
  • (二) 对恢复西泠印社的贡献19-20
  • 第三节 张宗祥的交游略考20-24
  • 一、张宗祥与官宦、文人的交游20-21
  • 二、张宗祥与书画家的交游21-24
  • 第二章 张宗祥的书法实践24-42
  • 第一节 张宗祥学书经历24-32
  • 一、早期学书经历24-27
  • 二、张宗祥中期书法实践过程27-29
  • 三、张宗祥晚期书法成就29-32
  • 第二节 张宗祥书法风格特征32-42
  • 一、张宗祥行楷中的北碑意趣32-33
  • 二、张宗祥行书的劲健爽朗33-34
  • 三、张宗祥行草书的浑厚苍劲34-38
  • (一) 张宗祥《书苏轼行草卷》用笔分析35-36
  • (二) 张宗祥《书苏轼行草卷》章法分析36-38
  • 四、张宗祥草书中的“书卷气”38-42
  • 第三章 张宗祥书学观42-49
  • 第一节 诗文、随笔中的书学观42-45
  • 一、对笔法的重视42-44
  • (一) 灵活运笔42-43
  • (二) 重视“笔力”43-44
  • 二、对执笔法的认识44-45
  • 第二节 从其辩证观分析其书学思想45-49
  • 一、对碑帖的认识45-46
  • 二、对选择善本碑帖的认识46-47
  • 三、对创作主体的认识47-49
  • 第四章 张宗祥书学环境49-61
  • 第一节 张宗祥所处的时代与书法环境49-52
  • 第二节 与同时期书学代表人物的比较52-54
  • 第三节 同时期的书学研究成果54-58
  • 一、民国时期书学理论研究背景54-56
  • 二、《书学源流论》价值意义56-58
  • 第四节 张宗祥书法对后世的启示58-61
  • 一、张宗祥学书取法的广度与深度58-60
  • (一) 张宗祥学书取法的广度58-59
  • (二) 张宗祥学书取法的深度59-60
  • 二、书法中的文化涵养60-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5
  • 后记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幼铎;;论欧阳修“学书为乐”书学观的社会动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2 贺文荣;;唐宋书法专科教育——“书学”考论[J];唐都学刊;2008年04期

3 陈培站;;由文化权力看魏晋书学场域的生成与建构[J];电影评介;2011年05期

4 章祖安;;无愧当代的书学成果——从五卷本“毛万宝书学论集”谈起[J];书法赏评;2012年02期

5 刘开云;;湖北省书学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汉召开[J];理论月刊;1991年08期

6 杨代欣;四川省第五次书学讨论会简述[J];四川社科界;1992年04期

7 丁正;;从传统到现代:近百年书学略论[J];书法之友;1998年04期

8 杜战锋;;论宋代“重法”的书学思想[J];当代艺术;2007年04期

9 沈丽源;北宋书学思想的人文精神[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10 陈方;简论康有为的书学维新体系[J];岭南文史;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学u&;弓晓峰;;中国书学与禅学刍议[A];2005年世界语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迅;;与时俱进——发挥群艺馆对丽水书法的主导作用[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治;沸腾的群山[N];商洛日报;2007年

2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李一;稳健前行的中国书学[N];人民日报;2012年

3 曹晓玲;傅山书学[N];太原日报;2007年

4 萧娴;书学离不开文学[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记者 李宏伟 通讯员 张忠民;山西师大设立“若景书学成果奖”[N];山西日报;2009年

6 ;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N];黑龙江日报;2007年

7 张志和;书学又见奇葩[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欧阳中石;我对“书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年

9 刘照剑;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 在山西古县召开[N];美术报;2012年

10 文翔 玉清;书学美学的拓荒性著作[N];光明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清;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畅运合;唐代书学文献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宝林;刘熙载书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马天博;元代书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虞晓勇;隋代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婧楠;傅山书学思想及草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2 梁辰;黄庭坚大字行楷书艺术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胡晓东;行其所无事[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4 秦威威;朱熹书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马俊华;康有为晚年的书学变法[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6 李彤;张宗祥书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小荣;张宗祥《书学源流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胜利;钱泳《书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李文;宋代书学著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成聚;论梁启超的书学思想及实践[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41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041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e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