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书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曾国藩书法研究
【摘要】: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其书法也有相当的造诣,有大量相关的书法论述见于书信和日记之中,并且有大批墨迹传世。本文通过对曾国藩思想根源的探究,以此为突破口来研究曾国藩书法,将曾国藩书法放到大的社会背景、思想史背景、文化史背景中去观照,对曾国藩书法在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位置作客观而恰当的评价——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晚清帖学书法的改良者。 晚清书法格局表现为:一方面,魏晋以来的二王帖学书法历经宋、元、明、清,逐渐偏离了帖学书法的道统,已经是日薄西山,行将朽木了。另一方面,乾嘉以来,出于考据学的需要,大量来自地下以及穷乡僻壤、边陲远关的书法资料层出不穷,经过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倡导,终于酝酿形成了一股被称作是“碑学”的书法热潮,大大冲击了宋元以来的帖学传统。 曾国藩一生浸淫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毕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终极的追求目标,不停止地探寻儒家思想的真谛,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理学经世思想”。以“卫道”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极力维护现有的封建政治制度和伦理秩序,思想上倾向于保守而不是破坏。曾国藩从儒家卫道思想根源出发,认为书法首先是实用性的,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工具,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在文艺思想上秉承儒家“致中和”、“致中庸”的审美标准:一方面表现为维护帖学传统,维护书法的秩序,矫正宋元明以来的帖学偏离书统的现象,从帖学内部出发,吸收唐代的楷书的法度、秩序、力量、气势,形成一种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的书法风格;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法度和秩序的过分依恋,导致了艺术性和创造力的不足,始终不能摆脱“馆阁体”的影响,没有形成对晚清帖学书法的超越。 但是,这并不是说曾国藩书法在书法史上没有意义,恰恰相反,曾国藩书法思想在整个书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秉承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体,书法为用。将书法作为一种手段和方式来教化民众,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 二,曾国藩书法思想以阳刚为主,刚柔相济,使他们合二为一,达到统一、和谐、自然,达到儒家审美理想的“致中庸”、“致中和”境界。赋予了书法辩证观更深刻的内容,丰富了中国传统书法辩证思想。 三,“寓沉雄于静穆之中”、“合雄奇于淡远之中”的书法风格,反映了曾国藩对传统帖学书法的迷恋,对恢复魏晋书法道统的信心和决心。 四,以曾国藩书法状态为视角考察晚清书坛,可以看到:晚清时代上层官僚书法和“馆阁体”,仍然在社会中占据主流位置,各种书法风格并存、并行的现实状况,从而澄清晚清书法史中对晚清书坛“碑学一统天下”的偏颇描述。 另外,本文并不是单纯就书法论书法,注重在社会大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背景下宏观分析曾国藩书法现象,从思想根源上寻找答案。首先认清曾国藩思想渊源,然后进一步将曾国藩书法放在整个中国书法史背景中观照,对曾国藩书法思想和书法风格作全面探究,在把握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基础上,对“曾国藩书法在近代书法史上的位置”这一问题,还历史时事一个本来的面目。给现当代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填补中国晚清书法史的空白。
【关键词】:曾国藩 书法 理学经世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292.1
【目录】:
- 目录4-5
- CONTENTS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6
- 第一章 曾国藩生平概述16-29
- 第一节 家世16-21
- 第二节 治学历程21-25
- 第三节 思想渊源25-29
- 第二章 曾国藩书风流变的时代背景29-45
- 第一节 帖学探源29-31
- 第二节 晚明书风的裂变31-37
- 第三节 清初帖学与赵董书风37-39
- 第四节 馆阁体与曾国藩书法39-41
- 第五节 碑学的兴起41-45
- 第三章 曾国藩的书法思想与书法风格45-91
- 第一节 书法思想45-58
- 第二节 书法风格变迁58-65
- 第三节 取法探源65-91
- 第四章 曾国藩书法与时代思潮91-104
- 第一节 时代思潮背景91-93
- 第二节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93-98
- 第三节 曾国藩书法艺术观在近现代思潮当中的体现98-104
- 结论104-106
- 参考文献106-111
- 致谢111-112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112-11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吕茂,肖高华;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04期
3 李潺;曾国藩的书论与书法[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兼容并蓄”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李先国;王船山与曾国藩:不同文化冲突中的处世抉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6 龙建春;曾国藩文气鉴赏论──曾国藩文气论探讨之一[J];娄底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7 范大平;;曾国藩文化思想研究四题[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成晓军;;近十年来曾国藩研究述评[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07期
9 韩立君;试论曾国藩的理学经世思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10 赵炎才;曾国藩的道德救世思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高华;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D];中南大学;2004年
2 马琳;简论明清时期主要书法美学思想的逻辑发展[D];山东大学;2006年
3 陈白羽;曾国藩书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王来景;晚明浪漫主义书风郄视[D];河南大学;2007年
5 罗海云;曾国藩经世致用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48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04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