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晚清书法审美范畴的对立与共生

发布时间:2018-01-25 21:14

  本文关键词: 审美范畴 书法学习 审美观念 康有为 碑帖 共生 碑学 传统帖学 审美效果 包世臣 出处:《文艺研究》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晚清碑、帖之争往往被书法史研究者描述成帖消碑长的过程。隐藏于其后的审美观念的差异是论争得以进行的原因,而有着审美趋同的时代局限又是两派有着相通之处的重要基础。晚清碑帖审美范畴的对立共生可以反证晚清碑帖之争的矛盾统一。从书法技法衍生的审美范畴的偏好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区别,既代表着碑帖两派书法家基于笔法、结体等技法维度的不同追求,又折射出其审美在社会、思想、文化根源上的异同。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inscriptions and the placards was often described as the process of expunging the tablets. The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concepts hidden in the later period were the reasons for the controversy. The limitation of the times with aesthetic convergence is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two schools to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The antagonism and symbiosis of the aesthetic category of tablet stick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an be used to counter the contradiction and unity of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aesthetic category derived from the calligraphy techniques. Preference shows the difference of ideas. It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different pursuit of the two calligraphers based on the techniques of writing and closing, but also reflec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root of their aesthetic.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大理学院艺术学院;
【基金】: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晚清文集笔记中的书论整理与研究”(07CZX02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292.1
【正文快照】: 晚清碑学大潮改变了书法惯有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以宗法“二王”为指归的传统帖学也在碑学大潮中潜流暗涌。碑学、帖学之间的斗争、碰撞、互渗、交融,是晚清书坛的重要话题。碑学是从对千年帖学的反动与创新的渴求中催生的,又与帖派共存于相同的社会思潮及文化环境中。所以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休闲生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郑学益;思想制胜的新世纪营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赵轶峰;晚明北方下层民众价值观与商业社会的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王立,陈昕馨;再论鬼灵酬恩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J];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5 张艳丽;;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朱德贵;试论明代市场管理制度[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张晶萍;乾嘉考据学者的妇女观——关于乾嘉考据学者义理观的探讨之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8 李世葵;;园林意境与诗画意境比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汪小飞;史佑海;向其柏;;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中桂花应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刘长江;清朝风闻监察述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玉才;;阮元与诂经精舍的学术崇尚[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欧明俊;陈X;;也论稼轩其人其词之“气”[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解玉峰;;论“花部”之勃兴[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晓明;明代中后期园林题材绘画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3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朱焱炜;明清苏州状元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金丹;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6 张桂琴;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程美华;孙原湘诗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朱天曙;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9 何益忠;从中心到边缘[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戴和冰;清代北京高腔考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燕;论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风格[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2 崔山;期万类之NB和,,思大化之周浃[D];天津大学;2004年

3 杨多;《乾隆南巡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罗红胜;《说文解字》与清代书法篆刻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伟龙;中国桂花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史佑海;四川桂花品种资源调查与桂花的园林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7 程渤;明《馀清斋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唐林轩;略论明清小说中的弃儒从商现象[D];湘潭大学;2004年

9 曾晓阳;城市滨水湿地型景观设计[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10 薛帅杰;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D];四川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良让;谈对书法学习的一些体会[J];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4期

2 贾为臣;;书法学习的起步[J];南方论刊;1994年01期

3 ;毛笔字写法[J];全国新书目;1994年11期

4 李晓静;;加强书法学习 培养创造能力[J];青少年书法;2006年21期

5 ;书家风采[J];青少年书法;2009年18期

6 王德宝;;熔铸古法意在张玄 澄怀抒性自成伯英——张伯英书法略论[J];书法赏评;2010年03期

7 戴跃;;实话实说[J];东方艺术;2007年16期

8 刘一平;;莫知知而知,不期然而然[J];东方艺术;2009年16期

9 冯广贺;;艰难的追寻——我的书法修习观[J];当代小说(下);2010年08期

10 ;全国第三届少年书法大赛三等奖小书家专栏[J];青少年书法;2011年1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旭;书法学习中的古今之别[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记者 梁晓蔚;省书协关中工作委员会成立[N];渭南日报;2009年

3 刘守安;临帖与思考[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黄辉;从迷惑到顿悟[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俞建华;精谨与渐修[N];美术报;2007年

6 孟祥宁 高峰 杨雪华 许其勇;戴小京:半是书生半是商[N];中国艺术报;2008年

7 道广;莫名其妙·其妙无穷[N];美术报;2006年

8 陈益雄;马光三代的隶书情[N];闽南日报;2008年

9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张玲珑;拓宽中小学生书法学习方式[N];中国艺术报;2009年

10 李旭琴;临摹与创新[N];山西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伟平;身心与书法审美关系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宗成振;刻帖著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曼华;中国画论中的雅俗观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4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红;书法学习:超越功利的行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董家鸿;《书谱》疏解[D];吉林大学;2006年

3 熊明祥;以《张迁碑》为例探讨实物在金石书法研究中的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艺铭;米芾集古论[D];山东大学;2008年

5 曹军;白蕉书法管窥[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韩洋;盛熙明《法书考》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郭东兵;书法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现状分析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文科;超以象外[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9 杜卫东;二十世纪重大文化考古发现对书法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黄泓枢;古典审美精神的回归与生命意义的重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3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463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8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