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书法风格及技法特征
本文选题:赵之谦 切入点:书法风格 出处:《中国书法》2013年04期
【摘要】:正清朝中期,随着大量金石碑版的出土,加之清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字狱,文人士夫阶层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些新出土的资料上,走上了金石考据的治学道路。知识分子们除了治经考史之外,也将碑刻上的文字运用到书法创作中,创造出了以雄强的北碑为基础的新的书法风格,此股新风发展至清末,前后有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参与了此次书风的变革与创新,其中作为晚清碑学大师的赵之谦,艺术道路最为长远,其不仅在正、行、篆、隶诸体上学习碑刻,在绘画和篆刻上也吸取了金石的营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笔者通过对赵之谦书法作品技法特征的分析,欲对其书法风格作进一步的认识。
[Abstract]: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with the unearthed of a large number of tablets, coupled with the harsh text prison carried out by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literati's husband class turned their eyes one after another to these newly unearthed materials and embarked on the research road of the Jin Shi textual research.In addition to governing the history of the classics and examinations, intellectuals also applied the words on the inscriptions to calligraphy creation, creating a new style of calligraphy based on the North Stele of Xiong Qiang. This new style developed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with Deng Shiru, Ibingshou, and he Shaoji before and after.Zhao Zhiqian, Wu Changshuo and other masters took part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style of calligraphy. Zhao Zhiqian, as a master of tablet stud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the most long-term artistic road. He not only studied inscriptions on the official, line, seal, and scribe bodies,In painting and seal cutting has also absorbed the golden stone nutrition, has obtained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chnical features of Zhao Zhiqian's calligraphy works, the author wants to mak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his calligraphy style.
【分类号】:J29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涛;;日本所见赵之谦尺牍读解(二题)[J];东方艺术;2009年20期
2 吕金光;;晚明尊碑意识与倪元璐书风研究[J];东方艺术;2014年04期
3 张淑华;;晚明表现主义书风与碑学思想的滥觞研究[J];东南学术;2014年02期
4 刘东峰;;试论邓石如对“二李”篆书笔法的变革[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刘元堂;;《方石书话》书学思想抉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01期
6 吕金光;樊琪;;晚明金石碑刻书学意识的形成——从倪元璐书风之转变说开去[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7 张丽娉;;赵之谦的金石交及其同浙派的关系[J];收藏家;2008年07期
8 俞孭;;赵之谦篆刻辨伪[J];上海博物馆集刊;2002年00期
9 邹涛;;赵之谦第一次航海赴京参加进士考试考略[J];中国书画;2009年05期
10 赵洲;;试论赵之谦篆刻边款的创新性[J];书法赏评;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宏;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石莉;清末民初上海画派与民间赞助[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肖文飞;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4 徐海;赵之谦篆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5 章剑华;中国书法的现代构建[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6 陈国成;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程仲霖;晚清金石文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8 张盈袖;何绍基书法及其书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王民德;晚清碑学思潮研究(1814-1911)[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10 尤婕;林散之书学思想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小婉;探析赵之谦绘画风格的成因[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吉德昌;民国时期章草理论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迎春;赵之谦艺术之变与晚清金石风尚[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4 洪薇;赵宦光篆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薛治洲;追求展厅效应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6 颜庆卫;赵之谦行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冯其永;金石画派书画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宁静;清代颜真卿书法接受史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刘恒章;何绍基、赵之谦行草书风格比较[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10 贾明哲;论出土古书迹对近现代章草创作的影响[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贤;;浅析赵之谦笔下的“拙逸”[J];美与时代;2006年04期
2 邵玉兰;;赵之谦:坎坷的人生 辉煌的艺术[J];艺术市场;2006年07期
3 潘深亮;;赵之谦书画辨伪[J];荣宝斋;2007年04期
4 邹涛;;日本所见赵之谦尺牍读解(二题)[J];东方艺术;2009年20期
5 邹涛;;赵之谦第一次航海赴京参加进士考试考略[J];中国书画;2009年05期
6 ;赵之谦的“合宗”印风[J];书画艺术;2010年06期
7 张建京;;洛阳博物馆藏《赵之谦致江n\信札》试析[J];中国书画;2010年07期
8 祝安峰;广丰县发现赵之谦书法精品[J];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04期
9 钱君S;;赵之谦的艺术成就[J];文物;1978年09期
10 赵新来 ,阮梅;赵之谦和他的《芋头白菜图》[J];中原文物;1986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建春;赵之谦北魏造像笔法入篆探微[N];中国艺术报;2009年
2 李松;赵之谦尺牍取法研究[N];中国艺术报;2005年
3 王乃栋;赵之谦楹联书法[N];中国商报;2003年
4 藏玩轩主;木雕赵之谦对联[N];中国商报;2006年
5 邹绵绵;《赵之谦、吴让之‘海派’考略》指谬[N];中国文物报;2012年
6 西林;赵之谦力作将现身西泠拍场[N];中国商报;2011年
7 马 洪;印外求印[N];中国商报;2005年
8 廖文伟;尺竹寸楷 铁笔精妙[N];中国商报;2002年
9 铁耕;竹联意境难寻[N];中国商报;2002年
10 程仲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海;赵之谦篆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张小庄;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智;赵之谦碑派书法实践及其风格成因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沈速;从碑帖融合看赵之谦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D];河南大学;2005年
3 林凡强;赵之谦金石书法入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袁淑;从清代书风特色论赵之谦创新的艺术风格[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崔迎春;赵之谦艺术之变与晚清金石风尚[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 丁小婉;探析赵之谦绘画风格的成因[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专有;赵之谦尺牍魏碑入行书创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向秋玲;赵之谦写意花鸟画的色彩及其审美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颜庆卫;赵之谦行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恒章;何绍基、赵之谦行草书风格比较[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700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7008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