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书学”的思考
本文选题:书学 + 文心 ; 参考:《中国书法》2013年03期
【摘要】:正对书法学科建设的思考我们的工作应当落实到"书"上,但是绝不只是一个"书"字就把我们的工作都概括了。"书"是重要的一面,但是它的背后更重要。我在从事这件工作之初,曾经提出"书面文心",要落到纸上,落到"书"上,但是它后面出现的是我们的文化思想。我这样提出了,但是孰轻孰重呢?哪个
[Abstract]:Thinking about the subject of calligraphy, our work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book", but it is not just the word "book" that generalizes our work. " The book "is the important side, but it is more important behind it."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work, I once put forward "written mind", to fall on paper, to fall on "book", but behind it is our cultural thought. I put it this way, but what is the priority? Which one?
【分类号】:J2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兴;老庄“大美”思想与书法艺术刍议——论儒、道两种书学观之审美差异[J];美与时代;2004年03期
2 杨加深;北宋的书法专科学校——书学[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3 沈丽源;欧阳修书学思想刍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4 楚默;我的书学研究[J];书画艺术;2005年03期
5 任洪生;;王士礻真尚“清”书学思想的教育视野[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许宜兰;;魏晋书学中崇尚“自然”的审美观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许宜兰;;从魏晋玄学看魏晋书学思想中的自然观[J];中州学刊;2007年06期
8 王宏生;;古代书学著作著录述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2期
9 徐清;;“科学主义”、“整理国故”与20世纪前半叶的书学反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02期
10 向彬;;唐宋两代书学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状况[J];艺术百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学u&;弓晓峰;;中国书学与禅学刍议[A];2005年世界语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迅;;与时俱进——发挥群艺馆对丽水书法的主导作用[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文治;沸腾的群山[N];商洛日报;2007年
2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李一;稳健前行的中国书学[N];人民日报;2012年
3 曹晓玲;傅山书学[N];太原日报;2007年
4 萧娴;书学离不开文学[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记者 李宏伟 通讯员 张忠民;山西师大设立“若景书学成果奖”[N];山西日报;2009年
6 ;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N];黑龙江日报;2007年
7 张志和;书学又见奇葩[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欧阳中石;我对“书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年
9 刘照剑;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 在山西古县召开[N];美术报;2012年
10 文翔 玉清;书学美学的拓荒性著作[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清;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畅运合;唐代书学文献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宝林;刘熙载书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马天博;元代书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虞晓勇;隋代书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金丹;包世臣书学的重新审视[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荣;张宗祥《书学源流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胜利;钱泳《书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文;宋代书学著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成聚;论梁启超的书学思想及实践[D];暨南大学;2011年
5 殷娜;论明末书学创新与黄道周的书学实践[D];四川大学;2005年
6 曹银虎;尚“淡”—苏轼书学思想再认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彩虹;苏轼书学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殷全增;魏晋时期卫氏家族书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9 李赛;欧阳修书学思想成因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10 乌莹君;《书学》杂志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918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191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