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字的形成与中国传统书体之关系
本文选题:设计艺术 + 汉字艺术 ; 参考:《艺术百家》2012年02期
【摘要】:中国的汉字从萌芽、发展到形成规范化的体系,其间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岁月。就现在意义上的宋体字而言,可以说最直接的先驱是楷书,也可以说就是脱胎于楷书,其中也不乏中国书法(欧、柳、颜、赵,楷书四大家)的成就。宋体字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楷书的模仿、改造、升华的过程。在这个综合演变的过程中存精去芜,不断吸收楷书合理的部分,并摒弃与之规律相悖的成分,对楷书的结构和笔画都做了高度概括。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have gone through a very long period of time from the sprout to the formation of a standardized system. In the present sense, the most direct pioneer is a script, and it can be said to be a script. There is no lack of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Europe, Liu, Yan, Zhao and Kai Shu four). In fact, it is the process of imit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regular scrip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olution, the structure and the strokes of regular script are highly summarized.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基金】:200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指导项目“宋体字源流及其艺术研究”(项目编号:09SJD7620024)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29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元鹿;纳西东巴文字与汉字不同源流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2 范正生;;将军崖岩画与大汶口陶符考释——史前泰山文化追踪之一[J];泰山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刘德增;鸟夷的考古发现[J];文史哲;1997年06期
4 刘德增;祈求丰产的祭祀符号——大汶口文化陶尊符号新解[J];民俗研究;2002年04期
5 黄维华;“东方”时空观中的生育主题——兼议《诗经》东门情歌[J];民族艺术;2005年02期
6 罗骥;论汉语主体源于东夷[J];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期
7 朱志荣;商代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吴f^;;中国图书的起源(续)[J];大学图书馆学报;1988年04期
9 江林昌;;五帝时代中华文明的重心不在中原——兼谈传世先秦秦汉文献的某些观念偏见[J];东岳论丛;2007年02期
10 张宗福,谭蕾;中国文化的起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包诗林;于省吾《新证》训诂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3 冯海;从“训诫”到“交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黄厚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5 彭印(石昆);吴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郭迎春;《涅i镁返暮阂爰澳鵬眯叛鲅芯縖D];四川大学;2005年
8 潘俊杰;先秦杂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袁兆春;孔氏家族宗族法及其法定特权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宇;秦皇汉武文化政策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常颖;中国传统吉祥图形“寿”与视觉设计[D];汕头大学;2007年
3 庄会秀;半山马厂彩陶蛙人纹艺术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4 魏峰;秦始皇、汉武帝文化政策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刘英丽;中国结元素在产品设计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莫秀珍;王夫之的民族文化观[D];湖南大学;2001年
7 洪伟;东晋门阀政治与东晋玄言诗[D];湘潭大学;2002年
8 员雪梅;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玉器考释[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张增香;传统儒家文化与中、朝现代化起步[D];延边大学;2003年
10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明;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武;设计艺术的人性化与民族化[J];艺海;2005年04期
2 李俊成;从湘西凤凰苗家岩砬窠看苗文化及其设计艺术[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5年11期
3 李霞;;设计艺术的终极目的——以汉代艺术为例[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刘陵江;;论民族文化元素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J];艺海;2010年05期
5 杨小军;;孙德珊及其“火花”设计艺术[J];上海工艺美术;2010年03期
6 罗真如;美国设计艺术[J];装饰;1996年04期
7 陈飞林;;壁画设计艺术的边缘性特质[J];设计艺术;2000年01期
8 张道一;我的设计理念[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高小丽;姜凡;;民间剪纸艺术的语言与表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董黎;;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下的中西设计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小娟;;感悟素描与设计艺术的融合[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张夫也;;走向和谐化设计——以设计批评与设计审美为先导[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陈汗青;;建设有特色的设计艺术学科的思路与实践[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吴皓;;“设计为人”与“人的责任”[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何礼华;;论当代色彩教学的价值取向[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黄超;;浅谈艺术与艺术设计教育[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7 王艳云;;激励学生 开发潜能 培养能力——试探设计艺术基础课互动式的教学方法[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张娜;;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学意义[A];“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余学伟;;论室内照明设计艺术[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黄强苓;;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主流与中国包装设计的民族性[A];湖北省第十一届楚天创新包装设计评比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红夭;设计艺术之我见[N];江西日报;2004年
2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董馥伊;简论新疆设计艺术[N];美术报;2002年
3 顾咪咪;专家谈“家”的设计[N];解放日报;2003年
4 康健邋王瑞霞;2008国际设计艺术联盟会议将开[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让大众和设计师一起“出位”[N];深圳商报;2007年
6 王凯邋张书彬;设计大展·想象世博[N];美术报;2007年
7 深圳特区报记者 梁婷;设计师在深圳更能展示才华[N];深圳特区报;2010年
8 周静;生活艺术化 艺术生活化[N];贵州日报;2004年
9 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N];美术报;2007年
10 记者 黄小驹;中国设计艺术院挂牌成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雁;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动感”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刘洋;设计下政治的互动关系及符号解读[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蔡孟;从一体化到分化——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发展历程的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4 朱广宇;论中国古代陶瓷所体现的造物艺术思想[D];东南大学;2005年
5 黄厚石;事实与价值[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方敏;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林;论当代设计艺术的生存方式与发展策略[D];厦门大学;2006年
2 赵倩;设计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D];厦门大学;2007年
3 冯显静;艺术与技术的融合[D];东南大学;2005年
4 孙丹昱;中日传统纹样民族性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D];山东大学;2009年
6 张蓓蓓;20世纪中国女性观念的变革与文胸设计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张长安;论现代数字技术对门类艺术表现力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4年
8 朱怡芳;小型医疗监护产品的设计艺术美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董葵;设计方法基础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10 夏盛品;图形创意思维训练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11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0115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