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半觉篆刻的教育价值
本文选题:林半觉 + 篆刻 ; 参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林半觉篆刻中的生活品格、艺术品格与文化品格是其教育价值的内在意蕴,而文字内容、艺术风格、精神底蕴则是其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外在彰显。其篆刻实践启迪我们,切实如需的文字内容、表现时代气象的艺术风格、唱响金石精神的精神底蕴是彰显篆刻教育价值的重要方式。
[Abstract]:The life character, artistic character and cultural character of Lin Banjue seal carving are the intrinsic meaning of his educational value, and the content of words, art and spirit are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the realization of its educational value. The seal cutting practice enlightens us, the practical content, the artistic style of the weather in the time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spirit of gold and stone. The essence of Go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seal cutting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林半觉金石学与篆刻艺术研究”(20101MS031)
【分类号】:J29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小力;论元代文人篆刻崛起的文化背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小力;论元代散文的杂文倾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锐霞;王冕诗歌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李晨阳;中国文人画中印画结合的审美文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张静;从秦汉小篆看摹印篆的产生和发展[D];河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澍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周年活动综述[J];美术观察;2007年12期
2 日超;;大雅篆章[J];走向世界;2009年34期
3 李彤;;化笔墨为云烟——清代黄牧甫篆刻艺术论[J];荣宝斋;2011年05期
4 徐鸣;方寸天地见功力——许炯的篆刻艺术[J];艺术百家;1997年04期
5 余巨力;;韩登安篆刻艺术浅述[J];书法艺术;1997年04期
6 陈道义;;“自成一家始逼真”——刘江先生及其篆刻艺术[J];书法之友;1999年12期
7 纪伟基;取精用宏 铁笔纷披——浅谈篆刻艺术的出新[J];书画艺术;2000年05期
8 马海方;“手里有活儿”──记青年篆刻家孙鼎朴篆刻艺术[J];美术向导;2001年06期
9 纪敏;孙利华;;中师篆刻艺术教法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岐山;;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耳——钱振亚篆刻印象[J];书画艺术;2006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岚清谈篆刻[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来楚生篆刻艺术[N];美术报;2000年
3 秦周;豪放之歌 静雅之韵[N];新乡日报;2006年
4 记者 季佳莹;引导企业搭建平台 支持参与文化建设[N];哈尔滨日报;2009年
5 孙旭光;游心印外石言志 创新服务永无涯[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范迪安;李岚清的篆刻书法艺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百灵;游心印外 悟道其中[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邸永君;篆刻艺术漫谈(下)[N];学习时报;2004年
9 侯勇;名家篆刻作品鉴定的主要方法[N];团结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立华;感受方寸间的浓浓乡情[N];镇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海;赵之谦篆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赵宏;试论清代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繁盛[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方小壮;“浙派”宗师——丁敬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4 金钟淳;中国印章的特征和艺术性[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5 野田悟;吾衍与其《学古编》之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晨;《浅析中国篆刻的艺术表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申铉京;明清中国篆刻对韩国篆刻的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夏雷;篆刻与绘画形式美的互通[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邓欢华;汪新士篆刻艺术成就[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5 李云并;易大厂篆刻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刘丹;关于文彭篆刻艺术形成原因的思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7 罗舒宁;论闻一多篆刻艺术[D];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8 陈鹏;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篆刻艺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9 石军海;篆刻中的笔意论[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10 崔营;篆刻艺术对当代平面设计的启迪[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09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10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