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山堂印谱》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07:46
【摘要】:《学山堂印谱》是我国古代“三堂印谱”之首,共汇辑五十余位印人的二千余方篆刻作品,在印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印谱本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分析《学山堂印谱》的成书背景,得出印谱汇辑是在明代文人篆刻兴起和编撰人张灏优越的个人条件下形成。对《学山堂印谱》编纂体例进行考察,探究出张灏“和而不同”的审美意识。第二,通过数据统计法分析《学山堂印谱》所录印章主体风貌,进而探索明末印人追求剥蚀、尚奇的篆刻风气。第三,考证《学山堂印谱》印人及作品。通过对比《承清馆印谱》与《学山堂印谱》所录印章,找出97方重录印章并增补12位《学山堂印谱》印人;其中时间差异导致审美方式转变,使得重录印章在残破、端点、线条和篆法四个方面发生变化。第四,考察《学山堂印谱》序跋作者及题写动机,探究序跋中更改署名的现象和过度夸赞的成分,并挖掘序跋中的印学思想和印学史价值。第五,探究《学山堂印谱》的价值和影响。印谱流传不仅为汇辑类印谱的盛行奠定基础,而且对清代篆刻产生积极影响。
【图文】:
转折处便方折,以平正的缪篆文字代替圆转的小篆文字入印。这章的表现形式相同,是继承学习汉代印章以及元朱文印的前提下,对印章文,这种印风的出现是文人对印章的新的探索与实践。据赵昌智,祝竹在《中记载,印章发展到明代中后,,很少印人继续使用这样的方式治印。20李流芳印谱》中言:“国初名人印章,皆极芜杂可笑”21这是对明代初期印章的的这种现象在明中末期印坛中并不流行,印章古板呆滞、古意尽失。朱简《印章、周字法入汉印晋章,如以汉、魏诗句入唐律,虽不妨取裁,亦要浑融无迹。入汉、晋印章,如以词曲句字入选诗,决不可也。”22朱简用诗文歌赋作比文字的选择应与印章形制统一、协调。唐代篆书与元代篆书文字不可用于汉印应该符合汉晋印章的审美观念,从而保持整体的协调一致。但鉴于当时对汉崇以及复古思潮对明代印坛的影响,明末印坛出现以元朱文小篆入印的形式。明代印论中多有对这种现象的批判,这种现象在印学的发展演进中被代替
转折处便方折,以平正的缪篆文字代替圆转的小篆文字入印。这章的表现形式相同,是继承学习汉代印章以及元朱文印的前提下,对印章文,这种印风的出现是文人对印章的新的探索与实践。据赵昌智,祝竹在《中记载,印章发展到明代中后,很少印人继续使用这样的方式治印。20李流芳印谱》中言:“国初名人印章,皆极芜杂可笑”21这是对明代初期印章的的这种现象在明中末期印坛中并不流行,印章古板呆滞、古意尽失。朱简《印章、周字法入汉印晋章,如以汉、魏诗句入唐律,虽不妨取裁,亦要浑融无迹。入汉、晋印章,如以词曲句字入选诗,决不可也。”22朱简用诗文歌赋作比文字的选择应与印章形制统一、协调。唐代篆书与元代篆书文字不可用于汉印应该符合汉晋印章的审美观念,从而保持整体的协调一致。但鉴于当时对汉崇以及复古思潮对明代印坛的影响,明末印坛出现以元朱文小篆入印的形式。明代印论中多有对这种现象的批判,这种现象在印学的发展演进中被代替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92.4
本文编号:2699375
【图文】:
转折处便方折,以平正的缪篆文字代替圆转的小篆文字入印。这章的表现形式相同,是继承学习汉代印章以及元朱文印的前提下,对印章文,这种印风的出现是文人对印章的新的探索与实践。据赵昌智,祝竹在《中记载,印章发展到明代中后,,很少印人继续使用这样的方式治印。20李流芳印谱》中言:“国初名人印章,皆极芜杂可笑”21这是对明代初期印章的的这种现象在明中末期印坛中并不流行,印章古板呆滞、古意尽失。朱简《印章、周字法入汉印晋章,如以汉、魏诗句入唐律,虽不妨取裁,亦要浑融无迹。入汉、晋印章,如以词曲句字入选诗,决不可也。”22朱简用诗文歌赋作比文字的选择应与印章形制统一、协调。唐代篆书与元代篆书文字不可用于汉印应该符合汉晋印章的审美观念,从而保持整体的协调一致。但鉴于当时对汉崇以及复古思潮对明代印坛的影响,明末印坛出现以元朱文小篆入印的形式。明代印论中多有对这种现象的批判,这种现象在印学的发展演进中被代替
转折处便方折,以平正的缪篆文字代替圆转的小篆文字入印。这章的表现形式相同,是继承学习汉代印章以及元朱文印的前提下,对印章文,这种印风的出现是文人对印章的新的探索与实践。据赵昌智,祝竹在《中记载,印章发展到明代中后,很少印人继续使用这样的方式治印。20李流芳印谱》中言:“国初名人印章,皆极芜杂可笑”21这是对明代初期印章的的这种现象在明中末期印坛中并不流行,印章古板呆滞、古意尽失。朱简《印章、周字法入汉印晋章,如以汉、魏诗句入唐律,虽不妨取裁,亦要浑融无迹。入汉、晋印章,如以词曲句字入选诗,决不可也。”22朱简用诗文歌赋作比文字的选择应与印章形制统一、协调。唐代篆书与元代篆书文字不可用于汉印应该符合汉晋印章的审美观念,从而保持整体的协调一致。但鉴于当时对汉崇以及复古思潮对明代印坛的影响,明末印坛出现以元朱文小篆入印的形式。明代印论中多有对这种现象的批判,这种现象在印学的发展演进中被代替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韩天衡;李志坚;;20世纪上半叶印谱史回眸[J];中华书画家;2015年04期
2 李湘媛;;我国传统古籍印本版式对现代书籍版式设计的影响[J];包装工程;2014年18期
3 蒋杰;;中国印谱的版面形态及审美特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年05期
4 孙瑞之;;锄月庐藏印清赏[J];收藏;2011年08期
5 孙慰祖;;汪关事略考[J];书法赏评;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为翔;;版本价值和印学价值并重的印谱[N];中国文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国成;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朱天曙;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海玉豪;乡纯造《松石山房印谱》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2 孙志强;乖时计拙半生贫:明末清初江苏印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3 申铉京;明清中国篆刻对韩国篆刻的影响[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4 吴义达;《十钟山房印举》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5 杨正阳;《飞鸿堂印谱》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冯勇;陈继儒书法年表及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99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699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