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书法论文 >

《帖学与碑学影响下的章草书法》

发布时间:2020-07-31 19:50
【摘要】:章草书法是中国书法家族中的一朵奇葩。经历了辉煌、衰落的起起伏伏。随着时间和审美风向的不断变迁,章草书法也被充载了不同审美内涵,烙下了不同的时代印记。本文旨在研究章草书法在帖学与碑学审美观念影响下的不同面貌,精神变迁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究章草的产生与流变,探讨章草精神,为章草的不断变迁设立一个参照系。第二部分以研究帖学背景下的章草书法为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刻帖与帖学审美对章草的影响,《急就章》与章草的关系,帖学章草的面貌与审美。第三部分以探讨碑学背景下的章草书法为主要内容。其中涉及到篆隶复兴,北碑兴起,金石气等碑派因素对章草的影响。总结碑派章草特征及影响。第四部分将帖学章草与碑派章草放在同一维度进行对比,阐述两者的差异。兼论新出土简牍对章草创作走向的影响和启示。本文将章草放置在帖学与碑学的背景下,力图探究章草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上的特殊面貌。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92.1
【图文】:

《帖学与碑学影响下的章草书法》


图2-1《永光元年简》逦

草书,字形,简牍,自觉性


||逡逑I逦ill逡逑图2-1《永光元年简》逦图2-2《神乌傅》逡逑(二)章草的演变与形成。逡逑论述完隶草的发展脉络,接下来研究章草的发展历程。隶草与章草是一脉相逡逑承的关系。隶草是自发性草书,章草是自觉性草书。隶草是有一定随意性和不稳逡逑定性的草书,章草是规范性和稳定性的草书。隶草是各层阶级普通人书写的草书,逡逑章草是经过文人美化、整理的草书。逡逑下列表格中字形选自陆锡兴《汉代简牍草字编》,章草字形以皇象《急就章》逡逑15逡逑

张芝,故宫博物院,拓本


具备欣赏性。这是章草出现的条件之一。隶草虽然在元、成之际已经形成,但是逡逑毕竟是初成阶段尚有不足。但是经过新莽到东汉初,隶草已经迅速成熟。这期间逡逑的如《王俊幕府档案》(图2-3)、《爰书误死马驹册》(图2-4)等己是完全成熟逡逑的隶草书了。隶草的完全成熟为章草的形成与变革提供了依附与基础,此其二。逡逑一个字体的完善离不开名书家整理和官方力量的支持。如李斯之于篆书,程邈之逡逑|逦于隶书。杜度作为一个章草的整理者被后人将其与章草联系起来是完全有可能的。逡逑一种字体从下层民众到成名书家整理是其成熟的标志。但也不可否认这只是章草逡逑成熟的标志,而不是章草形成的标志。因为早期章草资料的缺失其具体形成时间逡逑尚不可知。逡逑llll逦ill逡逑:Mil画|恟逡逑:roi邋iii逡逑W邋I逦III逡逑Wi逦HI逡逑i-i]逦ill逡逑1逦**逦C*)V逦.令’逡逑R邋1邋S'逡逑图2-3《王俊幕府档案简》逦图2-4《爱书误死马驹侧》逡逑20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文斌;;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J];中国艺术时空;2017年02期

2 刘照剑;;帖学在当代的复兴及反思[J];中国书法;2012年10期

3 潘文协;;唐寅书法研究[J];苏州文博论丛;2016年00期

4 柳国良;张烁烁;;杨守敬碑帖相兼书学思想考述——兼及杨氏与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学术分歧[J];三峡文化研究;2016年00期

5 姜寿田;;刘鸿田:帖学的守望者[J];名家名作;2016年06期

6 唐林舒;;当代帖学创作及审美价值探究[J];艺术品鉴;2015年04期

7 ;书法展厅——全国帖学名家学术邀请展作品选[J];书法;2012年08期

8 王好君;;论当代帖学创作[J];美与时代(中);2011年02期

9 陈振濂;;“新帖学”的学术来源与实践倡导诸问题——“新帖学”论纲之三[J];文艺研究;2008年03期

10 杨建军;;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帖学复兴[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秦金根;;帖学反思与碑学提倡摭论[A];大匠之门 13[C];2016年

2 司徒乃钟;;雄浑俊秀气韵生——记著名书法家李炎荣先生[A];2014年12月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杨耀扬;;“国展”几乎看不到大楷?——楷书史实与“今楷的旗帜”[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亚宾;清代帖学衰微探析[N];中国书法报;2019年

2 邱尚坤;近现代帖学创作的审美转型[N];中国书法报;2018年

3 南帆;书法漫谈三题[N];文艺报;2017年

4 陈纬 书法家、浙江美术馆副研究员;上善若水[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5 杨光文;对当前书法“新帖学”热的一点看法[N];光明日报;2008年

6 田丕鸿;南粤帖学名家[N];中国商报;2003年

7 沈白;惶恐于传统之中[N];中国文物报;2008年

8 张其凤;帖学的守望者[N];美术报;2006年

9 上海博物馆 汪庆正 北京师范大学 启功 呈吉;帖学:百年后的盛世热情[N];社会科学报;2003年

10 姜寿田;碑帖并重 刚柔并济[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曹建;晚清贴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2 韦渊;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D];浙江大学;2013年

3 张亚圣;帖学与碑学之外的视觉革命:画学书法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4 汪世基;当代台湾书法创作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5 方爱龙;清康雍乾时期书法风尚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兆勇;《帖学与碑学影响下的章草书法》[D];山东大学;2019年

2 彭迪;清代颜体官僚书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3 刘光帅;张照书法对清中期帖学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周棣宁;刍论碑学兴盛原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唐颖明;碑学与帖学之比较[D];天津大学;2006年

6 孟祥晖;董

本文编号:2776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776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0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