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坏与重建”
本文关键词:“崩坏与重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日本现代书法起源于二十世纪前期,作为世界艺术的独特现象,不仅在日本,在国际艺术领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其鼎盛时期,1940——1970年代,聚焦了世界艺术家的目光。中国现代书法创作始终把日本现代书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本论文希望以一个中国研究者的角度对日本现代书法重要流派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做综合论述。在时间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0年代为界,代表性艺术家以上田桑鸠(1899-1968)、大泽雅休(1890-1953)、手岛右卿(1901-1987)、比田井南谷(1912-1999)、宇野雪村(1912-1995)、井上有一(1916-1985)、森田子龙(1912-1998)为重点,进行作品分析。同时详细解析日本现代书家的创作过程与具体方法,寻找其中不为人所知的观念。 由于语言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大陆对日本现代书法主要以介绍与赏评为主,缺乏原创性研究。所谓原创性研究,一是从世界现当代艺术的角度研究日本现代书法的创作理念;二是对日本现代书法家与作品的个案研究;三是日本现代书法创作技术研究,包括工具材料、创作过程和创作技巧等等。 日本学者对现代书法有广泛的研究成果,但本文试图从中国研究者角度出发,提出一些不同的命题。首先是从世界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角度,全面探究日本现代书法存在与发生发展的价值,分析日本现代书法在偏向于接受西方文化同时,怎样保持民族艺术的独有特征。在中国、日本及世界文化之间进行全新的思考。同时将日本现代书法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研究定为课题的主要范围,结合具体研究创作上的实例,并与中国书法的基本创作方式进行比较,试图得出新的结论。
【关键词】:日本现代书法 艺术创作 前卫派 少字数派 手岛右卿 比田井南谷 井上有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292.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绪论6-14
- 第一章 日本现代书法的演进14-28
- 第一节 战前日本现代书法的酝酿14-19
- 第二节 战后日本现代书法的兴起19-28
- 第二章 日本现代书法的流派与风格28-46
- 第一节 日本现代书法的流派划分28-34
- 第二节 日本现代书法的风格类型34-44
- 第三节 日本现代书法流派的组织与活动方式44-46
- 第三章 日本现代书家创作研究46-64
- 第一节 日本现代书家的古典书法理念46-54
- 第二节 材料、工具的独特应用54-59
- 第三节 内容选择的反叛性59-61
- 第四节 现代书家的创作理念61-64
- 第四章 现代书家经典作品分析64-114
- 第一节 文字的解构:比田井南谷64-75
- 第二节 前卫派:上田桑鸠、大泽雅休、宇野雪村75-96
- 第三节 少字数:手岛右卿代表作的创作分析96-103
- 第四节 墨人会与抽象表现主义103-109
- 第五节 绝笔:井上有一109-114
- 第五章 结语114-117
- 主要参考文献117-120
- 日本现代书法大事记120-130
- 后记130-13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3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4 彭代明;;羌族民间艺术的认同及审美变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蒋浙安;论日本政府战后住宅业发展中的作用及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8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9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俞香云;;“风清骨峻”新解——《文心雕龙·风骨》再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吴聪;;姚鼐考证鉴定之思想与形成[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吕美生;;姚鼐散文艺术论新解——“以诗为文”论桐城派[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9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张漫宇;;电脑技术与当代艺术的碰撞[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赫赫;中国古代人物画“十八描”概念的历史演进与画史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8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10 赵阳;清代中期扬州学派文学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299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ufayishu/299835.html